河北邯郸市复兴区建北小学法治文化沁润童心

用法治的阳光 驱散校园“阴霾”

——河北邯郸市复兴区建北小学法治文化沁润童心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的建北小学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成长。在这里,孩子们平静地上课,快活地嬉戏,尽情地享受着童年时光的愉悦与美好,整个校园里充满了祥和与安宁……然而就在几年前,建北小学的校园氛围还是另外一番光景。


  用“法治教育进校园”开启“自救之路”

  法治安全教育工作一度曾是建北小学的薄弱环节,学生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或者意识较为淡薄,经常因为过度开玩笑或其他琐碎事情产生纠纷,加之不少家长护子心切,不讲求方式方法,频频介入孩子之间的纠纷,使得整个校园环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个“校风不好”的标签被安插在建北小学的身上。受此影响,不仅许多适龄儿童家长在择校入学时对建北小学望而却步,而且一些在校生的家长也萌生转学之意,整个学校的办学规模呈现严重萎缩的衰落状态。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2年春季。邯郸市复兴区教育局为扭转建北小学日渐“萎靡”的颓势,决定安排以“创新出彩”而闻名的唐岩勇担任建北小学校长,他曾在2003至2015年担任过前进小学校长,其间,他不仅将前进小学的整体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而且还创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特色和新亮点;2015年至2022年他又在担任复兴区岭南小学校长期间,创出“人文教育”的新品牌和新景观,从而受到当地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正是因为他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善于推陈出新、创造性地打造工作亮点,所以他此番调任建北小学校长,显然就多出了几分“临危受命,再创佳绩”的“救火”味道。

  唐岩勇刚一到任便立即扑下身子进入角色,迅速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展开深入的摸底调查,立志要对建北小学的旧面貌进行一番彻底的转变。然而接踵而来的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让他认识到学校管理工作的纷繁与复杂。

  在唐岩勇刚到任后不久,他发现自己似乎跌进一个矛盾纠纷不断的泥潭,隔三岔五就会有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受欺负等问题前来投诉,要求校方处理解决,给个“说法”。更有态度过激的家长选择报警,导致辖区派出所经常因为学校琐事出警,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同时也让学校老师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有一次,两个学生在课间打闹时,一个学生因为当众扯下了另一个学生的衣服,导致其隐私部位被曝光,从而引发了一场有关对“肇事者”如何处理的轩然大波。当时受到羞辱一方的学生家长不但报了警,而且还多次找到校方,一再声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霸凌”,人格也受到了极大侮辱,要求校方必须将“肇事学生”开除,否则自己的孩子今后将无颜再来上学。

  唐岩勇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获知在此事件中,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霸凌”行为,纯粹就是同学间在打闹过程中的行为失当,如果因此就让一个孩子中途失学、断送前程,显然处理过重。为此他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工作,并让“肇事学生”赔礼道歉,写下保证书和检讨书,最终双方家长和解了事。

  尽管唐岩勇每天因此类事件而“焦头烂额”,但也逐渐从中找到了“治愈”建北小学的病根。他认为,建北小学规模小、基础薄、底子差,学生家长对学校缺乏认可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等,这些固然是一种客观事实,但并非学校走向衰落的主因。在他看来,小学生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进而造成学校的校风校纪不佳、是是非非不断,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为此,他提出“法治教育进校园”工作思路,通过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引导他们懂规则、不逾矩、重养成,以此来促进良好校风的快速形成。


  打造区域法治教育高地

  唐岩勇“法治教育进校园”的校园治理“新特色”,在推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经历过一些人的不解和疑虑。当时有不少同事担心,认为法治教育进校园虽然有必要,也可行,但要形成规模、创出特色,难免会出现“背着磨盘唱戏,费力不讨好”的情况,毕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可供借鉴。为此有同事就曾好心地劝告他,把过去工作中创造出的特色和亮点复制到建北小学就行了,何必费心费力地“重打锣鼓另开张”呢?但唐岩勇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重复过去的经验固然讨巧省事,但却不符合建北小学实际,难见其效。建北小学要想浴火重生,就必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而“吃老本”、图省事则断不可取。

  凭借着这样一股信念,建北小学在唐岩勇等校领导的带领下,开始了一段以“打造区域法治教育高地”为目标的艰难实践和探索。

  他们首先从突出课堂教育入手,结合日常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教材中有关“规则”和“法治”的内容做了重新梳理,并相应地对这些内容进行项目式学习再设计,使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同时重点强化“实践体验与情感认同”这一由知到行的中间环节,优化法治教育的课堂实施效果,促进新课程标准的落地落实。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十分注重联系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对诸如校园暴力、霸凌现象,以及同学间不讲尊重友爱、随意乱开有辱人格的玩笑等违反校风校纪行为的危害性进行以案释法、透彻讲解,用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他们引以为戒,通过强有力的课堂渗透方式,将规则与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田。

  建北小学还把每年春、秋两季开学的首月定为“法治教育月”。其间,一方面集中组织开展以“规则与法治”为主题的优质课评比、法治题库众筹、作品创编等系列师生活动;另一方面又以“法治游园会”“法律知识PK赛”“法治文艺展演”等板块进行成果汇报,让师生们通过有关法治方面的知识竞赛、法治情景小话剧等方式,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使法治教育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

  在复兴区司法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北小学建起了全区第一所颇具规模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从而使得法治教育由抽象灌输变成具体“实操”,做到了有场地、有阵地、有“实体”。在这里,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诸如“校园欺凌案解析”“16周岁如果犯罪要承担完全刑事责任”等众多法治宣传栏目,采用文图并茂、短小精悍、直观醒目的方式,让学生们从小培养起对法治和规则理念的敬畏。与此同时,要求各班级每周都要组织学生到法治教育基地学习,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撼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们形成法治和规则意识。

  为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优化教育效果,建北小学还积极与当地的政法部门开展互动,邀请法律工作者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真实生动的法治讲座。同时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区人民法院、宪法广场等地,实地感受法律的威严,提升法治素养。

  针对之前学校出现的矛盾纠纷多、解纷止争难等问题,建北小学在复兴区法学会大力支持下,在校内建立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4名来自公检法及律师界的法律专家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在学校遇到各类法律问题能够及时提供咨询和帮助的同时,也为学校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加专业性的指导。


  模拟法庭让校园纷争化于无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北小学为了使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就地解决,一方面积极发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引领推动作用,结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等文件,通过少代会讨论制定《建北小学学生校园行动公约》,要求其他任何学生管理规定均不得与之相悖;另一方面建立起矛盾纠纷调解室制度,在学校教学楼专门开辟区域用作调解室和模拟法庭,并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模拟法庭本着学生自主调解、自主管理的原则,由少先队大队部人员选出“主审法官”“法官”和“书记员”各一名,组成“合议庭”。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按校园行动公约确定责任,双方协商解决不了的由班级调解委员会调解;班内调解不成,当事学生可寻求学校调解室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则通过模拟法庭当庭进行“判决”。可以说,调解室和模拟法庭的建立,不仅使学生们有了一条及时消解矛盾纠纷的渠道,同时也为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建起一道“防火墙”。

  六年级某班两名同学在打篮球的过程中发生冲突,两人因此剑拔弩张,各不相让。在被其他同学劝开后,其中一名学生怒气难消并放出狠话,扬言要找人“教训教训”对方。与其发生冲突的同学担心自己受到报复,就向调解室提出了调解申请。调解室在经过一番调解后,鉴于“被告”学生始终拒不承认有过“扬言报复”的情况,为防范暴力现象发生,责成两人均写出杜绝暴力情况发生的保证书,并当场相互交换。两人在交换保证书时,不由得相视一笑,最终冰释前嫌、和好如初。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都是一些小事引起的口角或不满,但如果不能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积怨成仇,引发校园暴力。校园调解“疗效”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唐岩勇向记者介绍,模拟法庭的尝试起初也是非常稚嫩和不成熟的,例如模拟法庭在初次开庭时,充当“法官”的学生们甚至弄不清“主审法官”与“书记员”的区别,一旁观摩的指导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引导,但也正是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实际操作”的方式,才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参与法治活动的浓厚兴趣,使他们逐渐由“法盲”转变为法律方面的“小灵通”,在培养法治和规则意识的道路上走向成长。

  正是因为法治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使得建北小学的校风校纪迅速得到显著改观。走在建北小学的校园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法治宣传标语和专栏在营造出浓厚法治氛围的同时,也在时刻提示着学生们要遵规守纪,走好自己的路。同时,学生们在课间活动时也是井然有序,以往笼罩在这里“校风不好”的“阴霾”,已经被一扫而空……

  建北小学崭新的风貌和形象,使其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垂青与信赖。2023年,建北小学毕业2个班,招来了7个班的学生,办学规模也由去年的16个班700余人,增长到当下的25个班1300余人,生源几乎翻了一倍,多个部门前来调研观摩,对建北小学勇于创新、法治立校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与赞誉。

  以往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差学校”,现在却成了人们争相选择的好学校,在这种“口碑”优劣转化的背后,展现出的是法治阳光照进校园后的昂扬与自信,凸显的是对校园暴力说“不”的果敢与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