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施“4+1”资金预警劝阻模式 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2023年以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坚持“以防为先、打防并举”工作理念,围绕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降发案、降损失”工作目标,以提高劝阻成功率为“小切口”,创新实施“4+1”预警劝阻模式,构筑反诈预警劝阻新格局,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下发资金预警劝阻线索数量和损失金额持续显著下降,同比分别下降86.9%和77.8%;预警线索深度劝阻工作得到公安部通报表彰,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深入分析当前反诈预警劝阻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为深入了解当前反诈预警劝阻工作存在的问题,南和区委政法委牵头相继召开反诈工作座谈会30余场,深入发案率高的乡村和区直单位,直面问题、逐案分析、深剖细研,切实做到“五剖析五查找五确定”。一是剖析当事人被骗时的环境、过程和心理,查找发案的共性特征,确定可以对相关当事人进行合法、有效干预的途径和方法。从走访座谈中我们发现,当事人大部分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相关人员进行网络操作,多为私自进行,被骗后报案率低,重复被骗率高,其行为家人、朋友知之甚少。只有增加劝阻工作参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才能提高劝阻工作的成功率。二是剖析当事人群体的年龄结构,查找发案的年龄特征,确定精准、有效的工作对象。从发案情况分析可以发现,20-50岁占92.6%以上,该年龄段人群是防诈的重点人群。三是剖析案件的被骗金额分布,查找被骗资金空间特征,确定工作中“降发案、降损失”的重点发力方向。从被诈骗金额与案发数量分析可以发现:被骗金额在0-1万元以下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74.1%;1万元至5万元的,占案件总数的19.2%;5万元以上的,占案件总数的6.7%。从被诈骗金额总量区段分析可以发现:0-1万元以下的,涉案金额共335万元,占涉案资金总数的22.2%;1万元至5万元的,涉案资金373万元,占涉案资金总数的24.8%;5万元以上的,涉案资金799万元,占涉案资金总数的53%。对此,我们确定了“抓早抓小降发案和抓大抓重复被骗降损失”的工作目标。四是剖析当事人居住地和职业分布特点,查找行政和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短板,确定宣传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当事人居住地分析,重点人群经济独立性强,平常在家少,流动性强,受反诈宣传影响力小,在乡村更明显,平时户籍人口在村中实际入住率不足50%。另外,调查还发现,被骗人员相互关联性强,同在一个单位或行业,相互认识的现象很普遍,相互介绍被骗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医院、教师、学生、家庭妇女;只要成功警示一个,就可影响一片。五是剖析现有反诈教育宣传的途径和方式。查找提高群众关注度、知晓度的方式,确定提升宣传实效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公安局联合金融、通信、乡镇等成员单位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普法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乡镇、进机关等活动,但存在注重从面上宣传、缺乏身边典型案例的问题,警示教育作用明显不足,群众普遍感觉电信网络诈骗离自己很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创新推行“4+1”资金预警劝阻工作新机制,构建全民反诈的防火墙和防护网

  为有效提升预警劝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建立“公安干警+乡(单位)主要负责人+村网格员(单位主管领导)+近亲属”等四方参加的“4+1”深度劝阻唤醒机制。利用公安干警的权威性、领导干部的威信、网格员的友情和近亲属的亲情,不厌其烦普及反诈防诈知识,揭露犯罪伎俩,防范群众再次受骗。一是明确分工,确保各负其责。公安干警主要负责预警线索的信息来源、案件性质和危害,根据数据来源,分析易被骗类型,规范执行“三必问两告知”流程,守好预警劝阻第一道防线;乡镇(单位)主要负责人重点负责系统内发案人员年龄结构、职业分类等分析,协调推进劝阻工作开展;村(社区)网格员(单位主管领导)重点负责预警劝阻人员的日常表现、反常举动的监管,为预警劝阻提供一手资料,并负责向当事人进行反电诈形势宣讲;近亲属重点负责24小时预警劝阻人员的大额资金往来监管,全方位做涉事人的思想工作。二是定期回访,确保全面覆盖。对2023年3月以来,公安部下发的资金预警线索按照“4+1”模式全部进行回访,做到“三清”(涉事人被骗事实摸清、涉事人现实状况摸清、反诈政策和形式讲清),见面劝阻率达100%,拦截金额达1104.28万元,实现了连续12个月“预后被骗”零发生。三是关注重点,确保全力止付。对工作中发现不愿意配合的受骗对象,专班民辅警第一时间启动“反诈中心+派出所”联动预警机制,采取“电话+信息”“断网断卡劝阻+提级深度劝阻”等方式,对预警资金账户开展全量止付,对“预后被骗”风险账户采取连续止付、限制手机信号等方式倒逼劝阻对象接受预警劝阻。2023年11月,通过“4+1”劝阻机制,多方合力联动,成功劝阻贾宋镇井庄村赵某止损13.2万元。


  建立完善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新形式,搭建群众参与预警劝阻的桥梁和纽带

  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共同发力。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派出所联合乡镇村开展反诈预警劝阻培训班,通过分析近年来辖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态势、类型、特点及易受骗人群,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发案特点、作案方式进行剖析,向乡村反诈宣传员普及反诈知识,传授反诈宣传技巧和预警劝阻步骤方法。二是强化警示教育。全面推广三召派出所“反诈警示室”的典型做法,在乡镇派出所全面建立反诈警示室,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一旦接到预警劝阻指令,第一时间将预警对象带至反诈劝阻室进行深度唤醒。在卫生、教育等系统建立反诈警示室,提升宣传实效。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制定印发《南和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攻坚方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月考核办法》,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对联席办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每月实行“排名式”通报,压实基层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从全区工作情况看,预警劝阻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公安单打独斗向多方参与转变,由抓重点案向大小一起抓转变,基层干部由被动抓向主动管转变,由考核管理重点从结果导向型向过程管理导向型转变。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电信诈骗工作任重道远,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将进一步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做实“劝宣堵打”等多方面工作,筑牢反诈防线,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维护群众财产安全和全区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为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