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向公众有序开放应成常态

  近一个时期,大学校园开放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今年元旦前后,多所高校开始改进入校形式,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管理措施,方便公众参观访问,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许和支持。

  据了解,自2023年暑假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始有序推进校园开放,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2024年元旦前夕,国内多所高校宣布进一步扩大校园开放规模,接待游客入校时间较此前上、下午各提前一小时。一些大学还将周末、节假日社会公众进入校园参观数量增加至日常的两倍以上,逐步实现校园保持常态化开放状态。

  公办高校的校园是公共资产,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在此意义上,大学校园中的绿地、运动场所理应向社会公众开放,让所有纳税人共享公共教育资源。此外,许多高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应保持开放心态,建立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发展。上述高校在科学合理评估校园承载力的基础上,让公共资源有序向社会开放,符合社会对高校的期待,满足了公众合理的参观诉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学的文化、学术和社会责任,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融合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学校出于各种原因,实行“闭门治理”。这一做法受到多方面质疑,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的建设资金多来源于公共财政,很多资源在建设之初就具有公共性质,因此建设成果本应向社会辐射,为广大公众所共享。这既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呼声,也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倘若在大学校园与社会间建起“高墙”,实际上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此外,大学作为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学术交流、产学融合、实习调研等活动,都需要与社会保持正常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渴望开放的大学,而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

  不置可否,对部分高校来说,向社会开放确实会面临不少压力。例如,如何保障校园安全和秩序,如何维护学术自主权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拒绝开放的理由,应该在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之间寻求平衡。

  事实上,校园开放并不意味着无序和混乱。针对潜在问题,高校需要坚持包容有度的原则,探索合理开放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参观流程,加强对访客的管理和监督等,促进公共资源的有序共享,更好发挥高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平衡大学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透明度和公正性也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及时、公开、透明解释相关制度出台的来龙去脉,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等议事机构,让学生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及时提供反馈和建议。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上述高校的开放实践为其他高校作出了示范和表率。大学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丰富的资源不能束之高阁,自当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合理地开放校园,向公众提供大学的公共设施和教育资源,这也有助于树立大学形象,传播治学精神,营造包容文化,培养公众对学术的敬畏和崇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在更多示范效应下,让高校向社会开放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会加入开放参观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