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周边控烟不应有“隐秘角落”

  北京市控烟协会发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烟草危害的相关工作仍有痛点问题需要解决。根据《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及其周边一百米内禁止设置烟草制品销售网点。但记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本市不少学校百米范围内仍有售烟点。校园周边除了容易监控的售烟点以外,还有很多本不该销售烟草的“小抽屉”存在。(1月19日《北京日报》)

  烟草制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是巨大的。未成年人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他们的危害远甚于成年人。长期吸烟不仅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还会增加他们罹患各类疾病的风险,甚至影响他们的智力和心理发育。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草伤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源头上切断未成年人的烟草来源。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工作尤为重要。学校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周边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禁止未成年人吸烟,校园周边不得设置烟草销售网点,既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现实需求,也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刚性要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草专卖法明确,国家和社会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教育,禁止或者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然而,现实中却总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私利,置未成年人的健康于不顾,公然或变相地向他们销售烟草制品。在一些地方学校周边,依然能够找到销售烟草的店铺。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售烟点外,市面上还隐藏着许多不易被察觉的卖烟“小抽屉”。这些渠道往往更加隐蔽、难以发现,因此也更容易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烟草的“温床”,时刻诱惑着好奇心强、自控力弱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是对未成年人健康权利的极大侵害。

  这些“隐秘角落”的存在,暴露出我们在控烟工作上的诸多漏洞。相关各方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铲除这些校园周边控烟的“隐秘角落”。

  各地有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校园周边的售烟点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应立即予以取缔,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以儆效尤。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遏制不法商贩的侥幸心理。

  学校和家长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控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家长则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一旦发现他们有吸烟倾向,应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全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到控烟行动中来。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违法售烟行为进行曝光。志愿者和社区组织可以定期开展控烟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控烟意识和参与度。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控烟氛围,才能真正做到让未成年人远离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