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高院发布10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以典型案例传递司法温度 用法治理念引领社会风尚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10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旨在以典型案例传递司法温度,用法治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此次发布的10个典型案例,涵盖刑事、民事、知识产权等多个审判领域,分别从支持善人善举、倡导诚实守信、保障劳动权益、维护公序良俗等方面体现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回应关切 让法律为好人撑腰
“老人摔倒扶不扶”“路见不平助不助”“见义勇为上不上”……这些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综合问题。
在“地铁电梯扶老人案”中,老人搭乘地铁上行扶梯时摔倒,魏先生好心上前搀扶。没想到,搀扶过程中老人强行起身造成两人又一起向后摔倒,致使身后的张女士受伤。人民法院综合考虑魏先生的行为构成善意救助、不应过度苛责其注意义务、张女士受伤是因被救助人过错等因素,最终判定魏先生不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裁判体现的是对勇于伸出援手救助者的鼓励和保护。我们希望通过司法裁判为社会大众提供行为标准和价值指引,赋予善良者法的力量,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司法有力量、有温度、有担当。”该案承办法官、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朱奕说。
能动司法 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公司与员工约定,销售业绩不达标的可以辞退。该约定是否有效?
在“业绩不达标遭辞退案”中,人民法院的判决表明,劳动者连续业绩不达标,本质为不能胜任工作,对此用人单位应依法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岗位。用人单位若忽视上述法定义务,而直接与劳动者约定业绩不达标即可辞退,相当于将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转嫁给了劳动者,不仅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也侵害了劳动者权益。
本案裁判引导用人单位在合法边界、合理限度内充分行使用工管理权。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激励员工创造业绩应通过适当方式实现,如制定完成一定业绩目标的奖励制度、未完成业绩目标时实行合理范围的调岗调薪机制等,从而充分实现用人单位用工管理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有效平衡。
定分止争 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保驾护航
根据工信部的调查统计,我国5G移动手机用户早已超5亿。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经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乱象和风险。
在“关不掉的弹窗广告案”中,被告人为增加广告收益,通过在开发的手机软件中插入代码压缩包,实现强制弹窗功能,从而将手机用户的流量变现牟利,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体现了司法机关打击互联网犯罪、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决心。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实施意见,统一裁判标准,完善案例考评标准,主动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法院各项工作,涌现出一批坚持人民立场、着眼民生大局、传递司法正能量的优秀案例和裁判文书,多项成绩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