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检察院:以公益诉讼检察助力未成年人保护

  本报讯(记者张若楠) 1月16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三年北京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检察情况,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督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在内的4起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参考性案例。

  会议指出,北京市检察机关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首都未成年人保护的检察职责,持续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为首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贡献检察力量。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检察案件459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检察22件、行政公益诉讼检察437件,提起公益诉讼2件。

  北京市检察机关围绕履职中发现的违规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或不合格商品、制售盗版或宣扬暴力内容的少儿图书、网络平台未依法采取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等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务、侵犯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问题,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督促相关单位依法履职尽责,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规定落地落实。其中,北京市检察院办理的督促保护儿童个人信息权益行政公益诉讼案、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督促落实未成年人禁烟保护案分别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

  全面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业务集中统一办理,深入落实未成年人检察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机制,全面、系统审查各类司法案件中反映出的未成年人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面临风险的线索,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推动实现溯源治理。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制定《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办案指引(试行)》,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2022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

  积极推进数字检察建设,组建“数字未检青年攻关小组”,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全市未检先后建用“校园周边治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检察融合履职”等11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比对数据发现侵害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违法情形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线索核查、初步调查等工作,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开展公益诉讼。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通过未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公益诉讼线索1175件,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3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