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荣诉讼法学研究的“浙江实践”
2023年12月23日,浙江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换届,理事已达160人,而在18年前理事不到30人。这些变化来自研究会在组织架构、工作机制、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的“五四三二一”特色制度体系。
“通过这个制度体系,研究会引领全省法学法律工作者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诉讼法学研究路子。”浙江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吴高庆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目前,该研究会已成为浙江省法学会基础最坚实、规模最大、工作最活跃、成果最丰富、影响力最广泛的研究会之一,在浙江省法学会对所属研究会年度工作绩效评估中,连续15年被评为“优秀研究会”,其中,2021年度、2022年度考核成绩获得了第一名。吴高庆也是第三次当选研究会会长。
“五四三二一”制度体系
柳沛是浙江六律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从事律师工作10年,其能成为研究会的理事,得益于18年前开始的研究会改革。
成立于1989年的研究会,是浙江省法学会成立最早的研究会之一。“长期以来,研究会理事主要来自高校、法院和检察院,人员少、活动少,研究内容单一,影响小。”吴高庆说,2005年,研究会进行改革,后不断完善,形成了“五四三二一”特色制度体系。
“五”即理事由学者、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五位一体”组成,涵盖浙江省内法学教学及研究的主要法学院校和省、市、县(区)公检法及各大律师事务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及专业性;“四”即研究对象扩展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证据法等“四项内容”;“三”即在研究方法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界与实务机关结合、学术年会与专题研讨会结合的“三个结合”;“二”即制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制度、每两年评审一次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制度的“两项制度”;“一”即“一个重心,重心下移”,把年会放在基层召开。
“‘五位一体’使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人以不同角度全面讨论问题,容易碰撞出火花,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吴高庆介绍,成立至今,研究会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均开过年会,在浙江省法学会所属40多个专业研究会中是唯一的。
柳沛通过参加年会和研讨会跑了大半个浙江。在她看来,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大家在了解当地法治建设情况、学习当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当地党政领导和政法各部门的研讨交流,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五四三二一’制度体系建设,为研究会的发展和壮大、高质量和高效率运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提供坚强的保障。”吴高庆说。
法学研究硕果累累
该研究会会长由教授担任,副会长由省高院副院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及知名教授和知名律师担任,常务理事由全省11个地市的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相关负责同志和教授担任,理事由副教授、博士和实务骨干担任。在吴高庆看来,这样的人员架构,不仅科学合理,更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为了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研究会制定细则,通过每年一次学术年会论文表彰、每两年评审一次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鼓励成员重视本学科本领域的法学研究,积极服务地方法治实践。
该机制使得研究会成员每年撰写法学研究论文近百篇。为了加强这些理论成果的转化及应用,研究会不仅将其编纂成册,还挑选优秀论文推荐给期刊发表或参加征文活动评选。
据统计,近五年来,研究会成员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一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厅局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时任副会长胡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相结合的难点与路径研究”,论文《电子数据在刑事证据体系中的定位与审查判断规则》在《法学研究》发表;吴高庆的论文《论司法公正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常务理事蒋铁初的论文《清代君臣的法外施仁博弈》在《法学研究》发表,常务理事邵劭的论文《我国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中的异议权》在《中国法学》发表。副会长王祺国出版《新时代检察侦查概论》《新时代检察实践与思考》两部专著。胡铭的专著《审判中心与刑事诉讼》荣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只要会员拿出优秀的论文,研究会都会想方设法使之产生‘效益’。比如以各种形式报送有关领导,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积极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工作。”吴高庆介绍,研究会副秘书长唐玉富的《刑满释放人员管理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副会长胡祥甫的《当前我省外来务工人员相关风险隐患分析》、常务理事茅铭晨的《同级监督的依据和机制研究》《监察对象的范围与界定问题研究》分别获得相关领导的肯定。
成果转化服务地方法治实践
吴高庆介绍,如今研究会全体成员已形成共识:只要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学研究,课题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成果转化也不是难事。
同时,研究会每年不定期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服务法治实践。比如,2023年12月,根据浙江省法学会的要求,研究会用一天时间组织30多名各方面专家学者在杭州召开“司法与行政衔接”专题学术研讨会,将形成的《“司法与行政衔接”专题报告》,报送给省委、省政府。再比如,“浙江叔侄奸杀冤案”“杭州钱江保姆纵火案”成为舆论热点后,研究会受有关部门委托及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为其提供法律意见,正面引导舆论。
长期以来,研究会重视法学成果社会转化,每年都会组织会员承担、参与相关部门的立法调研、草案论证修改和起草等工作,以及参与开展法律咨询、“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企业活动等。浙江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也会委托研究会开展实务研究。比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研究会就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修改提供意见建议。地方立法方面,研究会参与了《浙江省水资源条例》《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等立法调研、草案论证修改等工作,以及《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杭州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
目前,研究会共有12位理事是浙江省法学会聘任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还有不少是地市法学会的“首席”。研究会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制度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比如,浙江省法学会“首席”吴高庆到常山县,为当地3起疑难案件“把脉问诊”,提出法律意见;“首席”茅铭晨,不仅为2021年法治杭州建设专业评估方案提供咨询意见,还为龙港市政府工作提供了数十次法律咨询;常务理事、“首席”程学林积极从事普法宣传,面向所在辖区中学生承办“我与宪法”征文比赛,每年多次到校园开展“法治校园”宣讲活动;理事周建伟作为杭州市“首席”,对当地发布的《印染产业合规指引》作出具体评审意见;理事陈立东作为舟山市“首席”,到嵊泗县通过典型案例为当地干部群众讲解民法典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研究会影响力和凝聚力日益提高
研究会浓厚的法学研究氛围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成员。时任副会长胡铭荣获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吴高庆、副会长罗文燕、常务理事封利强荣获“浙江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专家”称号。大多数理事分别被聘为浙江省人大地方立法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及各地市、县(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咨询委员或法律顾问等。
吴高庆介绍,近年来,研究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日益提高,并出现了“两多一高”现象:申请加入研究会的专家学者逐年增多,研究会除了包括省内高校诉讼法学专业教授外,还有来自经济法、民商法、环境法等专业的教授共30多人。一些其他研究会的会长纷纷加入研究会,担任副会长或常务理事。每年召开学术年会,申请参会人员非常多,尽管只通知到理事参会,但许多非理事的专家学者也希望参加,研究会的年会不得不扩大规模。
“学术年会吸引专家学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规格高,且年会主旨报告水准高,每次都有省高院副院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或知名教授作主旨报告,且现场点评。”吴高庆说。
这也是柳沛加入研究会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她告诉记者,加入研究会后,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理论研究和论文写作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她将自己办案的思考写成两篇论文分别提交给研究会年会、第九届杭州律师论坛,均获得一等奖。
“如果没有加入研究会,我很难取得这些成绩。这些年来凡是研究会的活动,我都会想方设法参加,不想错过每一次学习机会。今后也是如此。”柳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