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人工智能时代的专利法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制度的互动:专利法领域的潜心之作
——评《人工智能时代的专利法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人类创新模式,给以人类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制度带来冲击与挑战。值技术创新与迭代加快之际,适逢湘潭大学刘友华教授新作《人工智能时代的专利法研究》在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面、系统地对人工智能时代专利法的变革问题作出回应。该书以人工智能技术对专利法的影响为研究背景,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和专利布局状况,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专利权主体资格、客体审查、权利归属、侵权责任等问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专利问题作出制度回应,可谓集聚现实性、系统性、全局性及延伸性的潜心之作。
现实性: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
为客观反映我国以及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客观状况,该书以专利分析为切入点,运用Innography数据库,针对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机器学习、AI芯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五个主要技术分支进行专利检索,并对专利数据进行类型化处理和可视化分析。聚焦全球专利申请趋势、地域分布情况、全球前十申请人相关情况、在华专利申请趋势、在华前十申请人相关情况以及专利授权率和驳回率等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产业成长速度、发展阶段以及演进状况,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地域及市场分布情况,全球市场及中国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信息,中国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成长速度和发展状况,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程度、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国家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态度倾向等,全面考察人工智能具体技术领域的技术活跃程度和专利布局状况。
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专利检索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体来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技术领域,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集中于机器学习和语音识别领域。其中,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从申请人情况看,我国企业或高校并未跻身全球专利申请量前十位主体行列,还需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落地。作者立足实际,熟练运用专利检索和分析技术,直观地展现了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专利布局状况,全面考察人工智能技术现状并预测发展趋势,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方向,对我国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奠定有力基石。
系统性:人工智能介入创新的制度优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愈加深度介入和参与人类创新活动,这给以人类为中心的专利制度带来影响和冲击。对此,该书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专利保护、主体资格、客体审查、侵权认定等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体系化研究。作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发明活动中的作用,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分为人工智能生成发明、人工智能本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发明三种类型,并认为人工智能正逐步影响专利创新活动,专利制度需要面对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带来的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可专利性、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专利主体资格、人工智能技术对专利审查的影响、人工智能生成发明权利归属的分配以及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专利侵权责任等。
基于以上问题,作者在论证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保护的正当性后,系统性地对以上问题作出阐释,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专利制度的相应优化建议。对于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可专利性问题,应将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纳入可专利主题范围,认可人工智能算法专利适格性,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发明的伦理审查。在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的客体审查问题上,需调整新颖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审查标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专利审查带来的冲击。
延伸性:人与机器如何共存的伦理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正逐步改变创新方式,甚至颠覆以人类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热潮,被看作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转折点。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在解放人类重复劳动和替代人类的某些复杂劳动的同时,不免引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伦理担忧。作者在书中对“人—人工智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专利法作为保护与激励创新的法律制度,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深入人类创新过程,须在全球竞争视域下系统反思技术保护的全球标准对于特定群体的利益影响,作出精准分析、及时回应及体系性考量。作者认为是否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是一个涉及法律、伦理、道德、哲学等众多基本问题的世界命题,人工智能的本质仍是人类用于改造世界的工具,无论如何改变不了其作为客体的事实。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