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视角看法官:沉浸式体验河南省信阳中院民三庭法官黄涛的一天

  11月20日,周一,忙碌的一周又拉开帷幕。

  河南省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黄涛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一看审判流程系统里的案件办理进度,接着梳理本周的工作计划,包括庭审任务、调解任务、走访任务、学习任务……

  作为今年新晋的年轻员额法官,黄涛主要负责民事案件和破产案件的办理。从今年2月份至今,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承办各类民事案件155件,办结7件破产案件,还有13个破产案件正在积极办理中。


  让企业“活”起来

  作为信阳中院破产团队的法官,黄涛将每周一定为管理人集中见面时间。

  8点30分,新县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人来到办公室,就破产案件近期的办理进度进行报告,对重整投资人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法律问题进行沟通。

  其间,黄涛多次说道:“在平等保护各方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预重整、债务人自主经营管理等制度或方法,调动各方积极性,尽力挽救企业,挽救市场主体。”

  在破产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法官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主动走出法院、走进企业,为企业“把脉”,并有针对性地开出“良方”,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管理人刚走,一个临时性任务来了——需要把近三年来办理的所有破产案件的台账及破产援助基金使用台账整理提交。因为工作做在平时,经手的案件材料结案后及时整理装订,不一会儿,一摞摞整齐规范的材料就收集齐了。

  上午黄涛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走访某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当日走访的这家建筑安装公司,面临的诉讼案件有好几起。有的是作为被告,拖欠材料供应商货款、农民工薪金等;有的是作为原告,起诉房企给付建设工程费用。

  黄涛深知,法官深入企业走访,一方面是为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相关诉求,积极提供法律咨询、风险提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给出专业法律咨询和风险提示后,黄涛告诉企业负责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企业的难处我们感同身受,法院作为司法机关,会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


  做有温度的法官

  中午短暂休息,稍作调整,拧紧的“发条”又开始转动。

  此前,黄涛作为主审法官,审理了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吕某因与他人饮酒突发疾病死亡,该案在其办理众多疑难复杂案件中算是相对简单的,但是案件中的当事人,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吕某的女儿当时正值中考关键时期,庭审当天却出现在法庭上。庭审中,作为原告之一的她始终低头沉默不语,泪眼婆娑。庭审结束后,黄涛开解她:“事已至此,要勇敢面对现实,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好好生活,这才是对父亲最大的慰藉。”

  随后,黄涛积极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不仅提高了补偿金数额,还考虑到被上诉人家中的特殊情况,黄涛主动了解救助政策,联系当地的村组,帮助他们咨询救助事宜。

  回访时,吕某的妻子一见到黄涛,就热情地迎上去,感谢的话一句接一句地说。

  “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黄涛关切地问。

  提起孩子,吕某的妻子又不禁抹起眼泪:“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每天在学校就是吃馒头就咸菜,总想着替我减轻压力。”

  黄涛一边听着,一边从手提包里取出两本书递到吕某的妻子手中,嘱咐道:“这是周末我到书店专门给孩子挑选的两本书——《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转告她,一定要坚强,生活的苦难和磨砺会成为她日后人生的一笔财富。”


  学习永远在路上

  回到单位,16点30分还要参加一个追加、变更被执行人异议之诉的案件庭审。执行异议之诉是一种新型诉讼,其审判思路与所需判定的争议点与普通民事诉讼存在一定区别。作为该案的合议庭成员,为了依法、妥善、高效办理好此类案件,黄涛在庭前做了充足准备。作为新入额的法官,唯有加强学习,才能在办理各类重大、疑难、复杂或新类型案件时游刃有余。

  “每次法律规定发生变化或者遇到新类型疑难案件,我都会马上学习研究,查阅大量资料并做好笔记。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推敲、加深理解。对我来说,学习永远在路上。”打开黄涛的手机收藏夹,各种指导案例和法律研究文章一篇篇地呈现在眼前。今年,他撰写的某破产和解案例作为经验交流材料,收录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工作简报中。

  “依法凭良知办案,实质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当事人困难。”尽管入额时间不长,但是黄涛已经总结出了自己的办案理念。

  谈起法官这个职业,黄涛感叹道,“不偏不倚采信证据,不歪曲事实,不曲解法律,办良心案,是一个有良知法官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