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柏坡时期党的纪律建设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探访西柏坡时期党的纪律建设


  西柏坡——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及人民解放军总部正式进驻河北西柏坡后,中共中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郑重提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立下了进京“赶考”的铮铮誓言。

  “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与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时如是说。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具体研究讨论了扩大党内民主、健全党委制、加强组织纪律性等党的建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对胜利的新形势,着眼政权建设的蓝图,在全党树立政治规矩和纪律的重要会议。

  会议阐述了当前党的三项基本任务,即发展军队,发展生产,加强纪律性。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号召,强调加强纪律性是发展军队和生产的前提,也是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还强调了其对保障“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坚持党的铁的纪律,巩固党与群众的联系,这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在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更是多次强调抓纪律建设。

  自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逐步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47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央、军委关于各野战兵团、各后方军区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的指示》《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党内无纪律无政府无组织状态的决议》《关于整顿全军纪律的训令》等多项规定纪律相继颁布。

  这些规定纪律不仅为人民解放军确立了行动准则,而且也为全党确立了行为规范,有利于统一全党全军的行动,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短时间内,如此集中地广泛地“立规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纪律建设制度化的重视。

  正是有了严明的纪律,才有了上海解放后解放军依序列队睡在大街上的动人一幕。入城前,陈毅就要求大家:“我们解放军,到了城里不准再‘野’,纪律一定要严。”成功解放上海后,为了不打扰市民,疲惫不堪的解放军战士们严格执行部队纪律,在蒙蒙细雨之中,和衣抱枪,整齐地躺在马路两侧休憩。英勇解放了上海的胜利之师不入民宅反睡马路,这让上海市民在震惊之余也备受感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西柏坡廉政教育馆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的介绍,告诫人们要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党的先进性。走进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的序厅,一座汉白玉质地的“廉”字碑置身于清澈的水中,寓意清白刚正,清廉如水。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表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时间回到1948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还在进行,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经确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余年的浴血奋战,即将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

  面对这个重大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必须使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考验,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在西柏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全党同志在胜利后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经受执政新考验敲响了警钟。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在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为了做好“进京赶考”准备,党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转移委员会,其制定的“进京守则”第一条就是“把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带进北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告诫全党:“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他强调,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

  七十多年前,“两个务必”敲响了共产党人拒腐防变的警钟;七十多年后,钟声穿越岁月的风霜雨雪,历久弥新,仍然在耳畔铮铮作响,涤荡着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灵魂。


  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

  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全会。这样一场举足轻重的会议,会场条件却格外艰苦朴素,会址是中共中央旧址大院的大伙房,没有固定的席位,没有鲜花茶水,没有会标条幅,也没有可供使用的录音扩音设备,但在会议上却发出了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声音,描绘出了新中国的伟大蓝图。七届二中全会也是定规立制的大会,会议上不仅提出了“两个务必”,在会议的最后一天,还诞生了著名的“六条规定”。

  “六条规定”源于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作为“两个务必”的提出者,毛泽东同志在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带头廉洁自律。1947年,毛泽东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曾想为他做寿,但是他坚决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这些同志,为他祝寿,不合情理,而且当时部队和群众粮食紧缺,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有脱离群众的风险。

  到了第二年毛泽东同志55岁生日之际,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他日夜操劳,密切关注着前线战局的情况。中央机关一些同志看他十分辛劳,便想在他生日这天杀头猪,做一顿他喜爱的红烧肉为他祝寿。得知这个消息后,毛泽东同志立刻叫来行政处的同志说:“谢谢同志们对我的关心。生日不要过了,还是勤俭节约的好,希望你们今后再也不要给党的领导人过生日做寿,这样影响不好。这要定为制度,谁也不能违反。”

  1949年3月,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不做寿”就此写入了党的文献之中,成为了一条党的纪律。“六条规定”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铁规矩。朴实无华的语言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决心。

  1949年,为了以良好的面貌“进京赶考”,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立下“六条规定”。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8个方面对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直面现实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吹响了作风建设的集结号,发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八项规定”与西柏坡时期的“六条规定”一脉相承,都体现着一个百年大党一脉相承的清醒和坚定,也映照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胜利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关键在党。面向未来,只有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才能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