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巧解群众急难愁盼
“秘制小站点”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户外秋意盎然,屋内暖意涌动。在天津市河北区法学会法律服务站里,工作人员刚一上班,就迎来上门寻求法律帮助的群众。
一杯热水、一声问候、几句家常,耐心的法律知识讲解,既缓解了群众心中的怨气,也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司法温暖。
近年来,天津市河北区法学会法律服务站通过开展日常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咨询、纠纷调解等系列法律服务,为群众解决身边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受到人民群众广大好评。
记者了解到,法律服务站于2022年10月底正式挂牌成立,依托河北区司法局望海楼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统筹区法学会律师会员及各驻街道办事处服务律师作为工作人员,采取轮值到岗模式进驻办公。
加装电梯引纠纷,多方化解促和谐
“我们积极探索对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在自治过程中的法律支持工作,与辖区内各自治组织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自治组织遇到法律问题时,法律服务站会及时派员提供全程的服务支持。”河北区法律服务站负责人、望海楼司法所所长刘树宇介绍。
司法力量下沉的作用显而易见。某小区出现旧楼加装电梯纠纷,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住建委等部门组织加装电梯协调会。会上,法律服务站值班律师首先阐释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意见征询表》的法律意义,对加装电梯各个环节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解读,使业主清楚了解了自己在各个环节中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最后为他们提供了三种可行的法律解决方案。通过律师详细透彻的法律阐述,会议氛围由最初的剑拔弩张变为风平浪静,一场涉及多部门的群体纠纷得以化解。
“在矛盾化解过程中,离不开咱们法律服务站、援助律师的帮助,他们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望海楼街道昆云里社区书记李美迪坦言。截至目前,法律服务站开展现场咨询140余次,及时解答群众各领域法律疑问100余个。
群众诉求无小事,温情化解暖民心
“狄律师利用休息时间给我写诉状,我每次来访,刘所长都不厌其烦接待我,我特别感谢他们。”王女士激动地表达谢意,并送来两面锦旗。
王女士是昆璞里居委会辖区住户,因厨房漏水纠纷被楼下住户诉至法院。王女士认为自己一直未在此地居住,漏水不是自己造成的,且有居委会和房管所可以证明,但在庭审过程中因未能提供有效证据导致败诉。为此,王女士来到法律服务站寻求法律帮助,希望指导其进行上诉。
经了解,王女士虽已退休,但年龄未达到法律援助的范围,无法为其申请法律援助,其涉案标的额较小,也不适于委托律师代理诉讼。针对此种情况,法律服务站值班律师狄妍从庭审的基本原则为其讲解了该案件败诉的缘由,针对一审的情况为其撰写了上诉状,并指导王女士收集关键证据,在收到二审开庭通知后为其详细讲解庭审各阶段应当进行的阐释和举证,助其顺利完成了诉讼,挽回了损失,维护了公平正义。
“群众遇到事情没有地方去宣泄,咱们有一个基层的法律服务站,一方面可以疏导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普法,尽可能让他们了解法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狄妍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站的每一位律师,都花很多心思把一件件‘小案’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当事人胜败皆服、事心双解。”刘树宇说。
记者了解到,狄妍在乾华园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晓”狄普法微家工作室,该工作室以“微服务”促“微和谐”,补齐了利用新信息技术解决群众需求的短板,实现了“键对键”“面对面”的服务,使普法服务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最小单元,成为最细微、最活跃、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服务平台。河北区法学会法律服务站将积极提供普惠、精准、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探索智能法律服务方式,大力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不断提升法律服务质效,为群众解决每一件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