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治理文化演出市场“黄牛”乱象的实名制药方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为规范演出票务市场出实招——明确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新规将从源头上治理‘黄牛’获票、倒票、炒票行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10月11日人民网)

  强阵容、高票价、秒售罄……线下大型演出市场全面复苏后,一同被点燃的还有观众的激情,随着文化演出市场快速恢复发展,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大量增加。在购票平台上,热门演出门票经常一票难求,一些演唱会甚至“开票即售罄”。但这些紧俏的门票,却往往可通过加价的方式,从“黄牛”手中买到,如此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严重扰乱票务市场秩序。

  “黄牛”搅乱票务市场由来已久,观众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无可奈何”变成如今的“深恶痛绝”。其实,演出票“黄牛”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活动主办方把销售状况不佳的剩余门票低价打包给“黄牛”,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由“黄牛”兜售门票,也成为演出方进行广告宣传的一种手段。但如今一票难求的火爆市场也让“黄牛”倒买倒卖的行径成为众矢之的。

  近年来,技术赋能的“强实名”在很多垂直市场领域被推广实行,有效遏制了“黄牛”恶意倒票,同时还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在打击文化演出市场“黄牛”方面,推行演唱会门票实名制,无疑是演出主办方为抵制“黄牛”采取的一项有力举措,这对于打击捂票、囤票、炒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演出票务市场秩序。从实践效果看,实名制提高了非法倒票门槛。通过订单限购、实名制、技术打击等手段,构筑票务系统的“防火墙”,无疑能够极大地挤压非法渠道牟利空间。

  “黄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囤积居奇、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必须彻底清除文化演出市场“黄牛”乱象,维护文化演出票务市场的秩序。一方面,打击文化演出市场“黄牛”,维护演出市场正常秩序,需要文旅、公安、网信等部门协同发力,从票源管理、规范售票、现场执法、行业自律等方面依法依规严格票务监督管理,防止出现内外勾结、违规销售、囤积居奇或利用职务便利谋私等现象。另一方面,各地在推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实名制的同时,应完善相应的退票规则,既要防住黄牛,又要给不熟悉购票规则或出现意外情况无法观看演出的观众以“试错空间”,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