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和保护:沈家本故居与宣南人文渊源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深耕于中华法制文明和传统法律文化的沃土,从先秦思想家管子、孔子、荀子、韩非子、商鞅到近代思想家沈家本、孙中山、严复、梁启超的法律思想,从法经、秦律、汉律、唐律直到清末修律,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记者走进沈家本故居,探寻这位清末修律代表人物和故居内的故事,感受名家故居厚重的法治文化积淀,更好推动我国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弘扬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从北京地铁宣武门站西南口出来,走进达智桥胡同,经过杨椒山祠,向右拐进狭窄的金井胡同。没走多远,就能看到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其上挂有“沈家本故居”牌匾。和沈家本故居同处“宣南”的还有杨椒山祠、歙县会馆等众多会馆遗址,现有建筑规制基本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同乡会馆35处。“宣南”是指北京宣武门以南的地区,也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对此区域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灿烂的文化景观。杨继盛、沈家本、龚自珍、顾炎武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近期,沈家本故居枕碧楼外雨声阵阵,屋内声声入耳。清末法学大家沈家本先生曾孙、中国政法大学沈厚铎教授与明末清初大儒孙奇逢先生后人、河北省社科院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居超在此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谈。
精神接续:沈家本父子与杨继盛“两首诗”的渊源
沈家本是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杨继盛,号椒山,是明朝中期著名谏臣。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被迫害致死,后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
沈家本故居和杨椒山祠地理位置接近,在文化传承上也颇有渊源,被沈厚铎教授称为“沈家本与菁士公关于杨椒山祠的诗缘巧合”。
沈家本之父沈丙莹进士及第后分配至刑部,到京赴任暂住吴兴会馆(即现在的沈家本故居),得暇拜谒杨椒山祠,被杨继盛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作三十四联的五言古体诗。沈丙莹用“公谓宇宙间,正气不可息。公谓君恩重,顶踵不足惜”盛赞杨继盛的凛然正气和为报君恩不惜牺牲的家国情怀。
数十年后,沈家本任保定知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初六,直隶布政使廷雍差人把从容城杨继盛祠庙内借来的《杨忠愍公家书墨迹手卷》送给沈家本观赏。沈家本读完后,同样为杨继盛的精神所感染,写下了《题杨忠愍家书墨迹手卷》,并题写条幅,送给了容城杨继盛祠堂。
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精神接续传承。沈厚铎教授配以日记截图,娓娓道来,仿若跨越古今。孙居超表示,虽然相隔五十余年,但沈丙莹沈家本父子两首诗作的主题,都是盛赞杨继盛家国情怀与凛然正气。而这样的精神,也正是沈家代代相传的家风,正是沈家本故居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故居保护:修缮后对外开放
在清末修律中,沈家本出任第一任大理院正卿,也即中国近代第一位“最高法院院长”。他受命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期间,主持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改革,他引进西法,制定新律,设京师法律学堂。有《沈寄簃先生遗书》等数十种著作,计八百余万字,收录于《沈家本全集》。《清史稿》有其传记。
“也有三竿并两竿,闲中对此念家山。檀乐疏影出墙头,风雨潇潇户自关。”沈家本曾这样描写自家的院落。而今,沈家本故居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充分展示沈家本生平及成就,通过介绍中国历代法制人物,反映中国法制发展历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魅力。沈家本故居保护意义重大。然而,这座故居的保护却面临困难重重。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宅子由政府作为直管公房分配给普通群众居住。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居民在宅院里搭建了大量的抗震棚,故居的状况日益恶劣,名家故居濒临危房。改革开放后,沈厚铎教授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虽然在1990年,政府已经将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度仍有居民承租使用。且随着时间流逝和日常生活使用,院内建筑毁损严重。
不仅如此,故居也曾面临过“拆迁之忧”。曾经,沈家本故居附近要进行改造建楼,故居被建筑挡板隔离起来。沈厚铎说:“我当时很害怕,这是要拆吗?问住在那儿的街坊,街坊表示没听说,去(原)宣武区文物管理局问是不是要拆?管理人员说,政策是谁开发谁保护。”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的沈家本纪念馆也曾面临过类似问题。
2014年,西城区编制了“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成主题的、有规模地实施文物建筑腾退,会馆和名人故居类的文物建筑被列为重点,沈家本故居名列其中。而后,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共同对沈家本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和利用。北京市西城区于2015年底启动沈家本故居腾退工作,2016年8月完成全部46户居民的腾退。2017年4月,沈家本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修缮中坚持安全为主、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等基本原则,工程于8月底竣工。2018年1月9日,沈家本故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基地对外开放。2019年,沈家本故居再次进行修缮,危房拨正15厘米,枕碧楼会客区和书房的场景得以还原。
据沈厚铎介绍,对于沈家手稿等历史文物,他进行过多次捐赠,一些很有价值的手稿基本上捐赠给了国家。“我捐了二十几册(手稿)给法院博物馆,因为当时这里(沈家本故居)还没有成立,就捐给法院博物馆来接收,包括有20多件沈家本当初留下的一些小物件也都捐出去了。”在沈家本故居一楼也能看到沈厚铎捐献的文物,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现存于法院博物馆,故居一层的手稿都是复制件。“今年10月,计划在中国政法大学开一个相关陈列展。”沈厚铎说。
文化传承:故居变身全国普法基地
腾退修缮之后,对于露出“真容”的故居如何保护利用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如果只是修缮后完全空置,也许意义并不大,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于这一问题,沈家本故居给出了答案。2017年9月,沈家本故居修缮完成后,中华司法研究会立即启动了展陈布展工作,并于2018年1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创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样本。2019年11月,沈家本故居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作为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联合推进文物合理利用的一次积极尝试,沈家本故居创立了以司法手段保障文物腾退的新模式,延续法治文化价值内涵,以更新颖、更贴近群众的方式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
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后,这里举办了不少与法治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寻迹故居·与法同行”——沈家本故居“六一”国际儿童节普法活动,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开展的“寻迹故居 遇见未来”友谊辩论赛活动,沈家本故居“12·4”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等。2020年8月,沈家本故居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挂牌“中国政法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并开展了数期志愿讲解活动。
通过活动、讲解、参观,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沈家本一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沈家本故居腾退修缮的前世今生,参与者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得以普及和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沈家本故居发挥着自身特有的法律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得以展示。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法制文明绵延不断、一脉相承。从秦至今,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名家故居成为传播法治文化的重要窗口,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就在静态的故居中动态地接续与代代传承。
沈家本作为封建官僚,他廉洁奉公,爱国守志;作为晚清变法修律的领衔人,他开辟了传统法律走向近代化的蹊径;作为经史专家,他殚精竭虑,著述之丰堪称文苑菁华。如今,当人们置身故居,走入历史的尘烟中寻觅他的身影,依旧会被其遗留下来的动人故事与精神财富所深深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