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探索社区治理“西山经验”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66岁的沈女士10年前独生儿子和儿媳不幸车祸身亡,后来丈夫用赔偿款去投资理财却被骗光。沈女士几乎精神崩溃,一度成为信访户。而现在,她是社区的积极分子,担任居民小组长和网格员,只要社区有文艺演出,她就会登台表演,还将自家受骗经历自编自演了一个防诈骗宣传小品。创造这一奇迹的并非医术,而是一个叫“西山社区戏曲队”的社会组织。
“西山社区戏曲队”是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项目化运作的社会组织。这样的社会组织在这个社区有43个,解决“政府忙不过来、市场不愿做”的社会问题和居民需求。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西山社区由乱而治,连接起一个立足西山、服务海宁的庞大社会服务网络,成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居民需求什么,就培育什么”
2006年,西山社区上了海宁市治理黑榜。
这个位于老城区火车站区域和皮革城商圈的社区,有8个老旧小区逾万居民,以老年人和新居民为主,人员杂、脏乱差,矛盾纠纷、偷盗案件频发,社区治理存在的顽症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我们通过党员社工走访、成立居民会客厅、楼道议事会等方式将居民意见分类梳理,列出了爱心民生、综合服务、公益慈善、支持保障、特殊群体关爱五大类112项需求清单。”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西山社区尝试通过建立社会组织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居民需求,这个过程他们走了10多年。在金美凤看来,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靠社区居委会18个工作人员无论如何服务也跟不上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居民个性化需求及差异化需求越来越明显。”金美凤说,“我们的想法是集民间的力量,搭建自治互动的平台,居民需求什么,就培育什么。”
最早形成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是服务于新居民的“温馨港湾”。在这个社区里,新居民大多是小摊小贩,早出晚归,寒暑假孩子没人带,留在家里不放心。西山社区建立了“爱心教室”服务项目,把社区会议室腾出作“爱心教室”,请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大学生来做老师,负责在白天照管孩子。14年间,“爱心教室”累计服务新居民子女3700人次,有5000多人次志愿者参与,今年暑期就有13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爱心教室”服务。
这一尝试的成功让西山社区居委会坚定了探索的方向。
2008年,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的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居民有兴趣成立社会组织可直接找这个中心,由后者提供指导和备案管理。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有了孵化平台后,社会组织在西山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名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的志愿者组成了“潮乡家园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调解小区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需求的“五朵金花”民族社工室,组织3名社会工作师和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族情、合家宴”中秋活动大受欢迎。2021年推出“妇女赋能共富”项目,开设直播带货、育婴师培训、茶艺师培训等课程。
现在,西山社区的居民都能在社区里找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帮助的社会组织。喜欢文体的有舞蹈队、腰鼓队、象棋队、拳操队、乒乓球队、戏曲队等;需要家电维修、墙面修补、理发等服务的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空巢、失独老人需要关爱的有空巢、失独老人志愿服务队;求救、抢险的有潮乡应急救援队;学龄前幼童没人看管的有“托育服务中心”……
“在培育社会组织过程中缺经费、缺资源、缺专业人才,我们就找合作方。单打独斗满足不了多元化的需求。”金美凤说。
西山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即是通过居民提出服务需求,社区出项目策划,社会组织出人力,企业和个人出资源的形式,保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实施,而所有的项目选定和延续都须经过居民代表大会表决。
这一模式也为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平台,社会组织以竞争创投、双向选择、自发众筹的形式选择合作单位。像“潮乡应急救援队”,就是由280名各行各业的热心人士参加,为居民提供救援、抢险服务,所需资金和物资都由他们自发众筹。
像影响很大的“121爱回家”“微爱童行”“小小螺丝钉”“妇女共富赋能”“文明海宁一道走”等服务项目,都是借助“项目化合作”运作模式来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西山社区至今已有65个项目化运作的项目。
“我们用项目去筹资金,招聘专业的团队运作,在谈项目合作时,一定让合作方参与进来,在合作中感动对方,这样项目才能长久,一般都在5年,最长已有14年。”金美凤说。
在海宁,“121爱回家”项目最让人感动。这是2017年“潮乡应急救援队”在找到一位从海宁马桥走失到上海金山的患有老年痴呆症70岁老人后设立的。
“在找回老人的那一刻,家属跪地感谢,号啕大哭。队员们被感动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潮乡应急救援队队长倪海东说,此事催生了他们关注空巢、失智老人群体的念头,之后便有了“121爱回家”项目,即通过一个爱心定位手环、两个志愿服务结对、一个应急救援机制,在西山社区免费为50多名空巢、失智老人配置定位手环。之后,该项目覆盖到海宁市1415名空巢、失智老人。5年多来,救援队救援空巢、失智老人460人次。
该救援队还成立“清蜂班”,与110、119联手在全市清理马蜂窝,5年下来,从最多时一天出动15人、清除383个马蜂窝,到现在需要清除的马蜂窝只剩个位数。而所有的费用都是队员自掏腰包,让那些被马蜂伤过的老人们感动不已。
“我的家园我做主”
9月14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来到今年3月启用的西山社区幸福家园党群服务综合体,这个设计得像火车厢般的两层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有十二个功能区,集统筹资源、服务民生和聚焦治理于一体。
记者看到,许多居民正在二楼的健身房、乒乓球室、按摩厅、书画室活动。社区志愿者徐齐告诉记者,这里所有活动都是免费的,许多设备像按摩椅等都来自居民捐赠。老年学堂每天都有课程,教授手工工艺、养生、舞蹈、书画、音乐、法律等。
在一楼一个房间里,有近20名妇女正忙着揉面、擀皮、做馅、包饼。满手面粉的居民姜红告诉记者,这是为社区居民准备的中秋月饼,要做6000个,食材和包装由当地一家开发商和一家银行资助,而做月饼和送月饼都由居民志愿者承担。
午饭时间,一楼的社区食堂热闹起来,这是社区与海宁宾馆合作为居民提供的廉价食堂,柜台上一碗碗摆放的大都是2至6元的菜。
“社区所做的一切就是打通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爱流动起来,互帮互助,关心公益,让每个人参与社区治理,使生活变得更美好。”金美凤说。
如今,在西山社区最大的社会组织“爱心联盟”里,已有153个成员单位和2.1万名志愿者,辐射全市,一呼百应。
西山社区产生了看得见的“物理变化”,同时也催化了群众自治的“化学反应”。
西山社区隆兴嘉苑小区原来有个堆满垃圾和“僵尸车”的地方,经清理后腾出30多平方米的空地,居民们捐赠了10把椅子,又众筹建立了“友缘轩”“友心凳”“友诗廊”“友修吧”等7个活动空间,打造成居民聊天、议事的“爱心角”。
“能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我很开心。”新居民姚大江说。姚大江是湖北恩施苗族人,在西山社区成家立业,他同许多受益于社区“爱心教室”项目的新居民一起,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其他项目中。他利用自己的装修特长为辖区居民义务粉刷墙面,还参加“文明海宁一道走”,与老乡一起每年中秋节为居民表演苗族舞蹈《采莲船》《三梆鼓》等。
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经过10多年的实践,西山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和运行机制越来越成熟,即借助党群服务综合体这样一个居民自治互动枢纽型的孵化器,集民间力量,解决社会差异性需求。通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以及居民需求,整合资源,汇集力量,最终实现居民需求的满足。
“我喜欢这里,舍不得离开这,生活在这里很幸福。”在西山社区居住了近30年的居民华玉英说,去年北关里小区拆迁,选房时,超过60%的居民不愿离开西山,哪怕是搬到位置更优、条件更好的小区。
在海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益明看来,这种带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突出了“自治”两个字,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跨界合作,发动居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质上是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领域的转型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山社区的做法正是践行了这一精神。”海宁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王飞杰告诉记者。
金美凤认为“西山经验”完全具有可复制性。“关键不在于难不难,而在于你想不想干。社会组织不在多与少,而在于居民的需求,要有为民服务的理念,善于发现需求点,设计项目、培育社会组织。”
近期,由海宁市起草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规范》作为嘉兴市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布。“该规范建立‘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对如何培育社会治理社会力量,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起到规范作用。”张益明说。
10多年来,“西山经验”正溢出西山,走出海宁,走向全国,今年上半年就吸引全国各地151批次、4000多名干部前来取经。今年9月8日,海宁市公布了首批15个推广“西山经验”先行先试社区。一个月前,“西山经验”入选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20佳。
在浙江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封利强看来,“西山经验”的精髓就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围着群众需求,让群众全程参与,让群众受益,使基层社会治理向更高层次迭代升级,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从初中到大学都在“爱心教室”作志愿者的沈一诺,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在西山社区做社工,“能够帮助别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