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路的“诞生”
今年5月起,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信联村的村民发现,村里多出一条崭新的水泥路。
这条水泥路长约150米,最宽处4米,最窄处只有2.8米。虽然路宽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但它的“诞生”却与贺州市区两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助力化解一起长达4年的邻里纠纷密切相关。
三次“拆违”未解邻里矛盾
信都镇位于贺州市南部,因镇内企业较多,是八步区乃至贺州市较为繁华的乡镇之一。信都镇信联村张家和苏家的房屋邻近信联小学,两家房屋之间隔着一条宽4米左右的通道。该通道向前延伸,原是一条宽度不到1米的乡间小路。近年来,因为这条通道,两家之间纠纷不断。
张家反映,2019年以来,苏家占用通道作为私人用地,搭建简易棚用于停放车辆,挡住了张家的后门。据信都镇人大主席卢开权介绍,苏家搭建简易棚位置附近曾是信联村柑园小组的村道,近年来因当地村民建房、种菜占用等,已经无法通行,逐渐成了一条“断头路”。
为了解决苏家占用通道问题,张家多次网上投诉。信都镇人民政府深入调查后,确认苏家占用的通道属于信联村集体所有,任何个人不能私自占用,遂分别于2021年10月、12月两次组织现场“拆违”,拆除苏家搭建的简易棚并清除堆放的杂物。
但是,信都镇人民政府第二次“拆违”后,苏家又占用通道一半的面积焊起了铁隔栏,使得通道仅有1米左右宽,只能容纳行人通行,车辆无法驶入。这使得两家的矛盾再次激化升级。张家又一次以网上投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2022年10月,信都镇政府组织了第三次“拆违”工作。此次“拆违”时,苏家情绪激动,被迫停止。
“首席”介入加速矛盾化解
据了解,2021年10月以来,张家先后6次通过网上投诉形式向国家信访局反映相同诉求,这个僵持了4年的邻里纠纷一直未能得到妥善化解。因双方矛盾尖锐且张家多次网上信访,此案被列为重大信访积案。
2022年10月,由贺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赖春忠牵头,贺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副会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邹朗平,八步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廖钦毅等组成的包案小组在第三次“拆违”时介入此案的处理。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主要运用于服务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四个重大’问题,此案是‘四个重大’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市、区两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联合参与化解的一个典型案例。”邹朗平介绍。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对该案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研究后,建议厘清矛盾根源和调解程序,由信都镇政府组成工作专班,组织综治、司法等部门,从法理角度对公共用地的性质向当事双方进行普法宣传,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信都镇政府采纳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建议后,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经过多次走访、调查,不但厘清了双方的矛盾根源,还通过法理和亲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政策解释、法律宣讲。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介入为我们从法律途径解决此事提供支持,也为我们找到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信都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主任柳世用说。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从法理、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角度快速打通了矛盾纠纷化解通道,推动矛盾纠纷加速化解。”信都镇党委书记陈绿冬说。
一份承诺书和三面锦旗
陈绿冬告诉记者,该案处理过程中,信都镇没有仅着眼于化解眼前的矛盾纠纷,还解决了几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化解了苏家和张家持续多年的矛盾纠纷;二是立足城镇建设长远规划,打通“断头路”,在解决争议通道的基础上新修了一条路。
卢开权告诉记者,修路的想法来源于区人大代表的建议。八步区人大代表、信联村副主任谢桂凤也参与了该案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在今年2月底召开的贺州市八步区“两会”上,谢桂凤建议将此通道前后贯通,修建成信联村村道。
谢桂凤的建议迅速得到采纳和落实。今年4月20日,经过前期规划和设计,信都镇筹措20余万元资金,拓宽硬化小巷通道,使往日狭窄泥泞、杂物堆积的人行小巷,变成宽4米、长约150米、交通标识清晰的双向联通水泥硬化道路。同时,信都镇采纳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建议,将道路旁的围墙升级改造成法治宣传栏。陈绿冬介绍,该新修村道有一半面积是周边群众无偿“让”出来的,蓝姓村民将自家祖宅院落沿院墙后退4米,曾姓村民让出4米的菜园地……
卢开权告诉记者,此路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张苏两家的矛盾,便利了镇村居民通行,还改善了学生上学环境,“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绕路了,可以节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
2023年5月26日,信访人张某签订息诉息访承诺书。3天后,他将三面锦旗分别送到信都镇政府、综治中心、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
“政府这次解决问题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诉求,不但帮我们解决了争执4年的道路问题,还让我和周边群众的车辆通行更加顺畅安全。我和家人对党委、政府、人大等有关部门解决信访诉求的工作非常满意。”张某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至此,这起持续4年、先后组织3次“拆违”、6次通过网络信访到国家信访局的信访积案成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