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把握新特点、彰显新优势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运用和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传承好“枫桥经验”始终不变的本质内涵,又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努力体现新特点、彰显新优势。
自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以来,“枫桥经验”始终历久弥新、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枫桥经验”60年发展历程,始终遵循“变与不变”的基本逻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核心内涵始终不变。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枫桥经验”在目标任务、内容范畴以及具体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特色鲜明的时代内涵。当前,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运用和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传承好“枫桥经验”始终不变的本质内涵,又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努力体现新特点、彰显新优势。
一是突出治理体系整体性,充分彰显党全面领导的体制优势。在利益多元、矛盾多发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实现“矛盾不上交”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传统“层级分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不断显现,基层社会治理行政化、碎片化问题较突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强化党的全面统一领导,着力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胜势。要持续实施“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通过“支部建在小区上”、完善三级网格体系等,推进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深化“141”平台体系建设为牵引,迭代升级市级社会治理中心,推进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建设,构建“镇村一体、条块联动”的基层指挥调度体系,实现县(市、区)、镇、村(社区)、微网格基层治理力量上下贯通。完善社区契约化共建机制,推动“1+3+N”的网格建设模式,探索形成由党支部牵头抓总体、业委会和物业协同配合、小区各主体多元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新格局,在不同层面上推进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社会与群众等多向协同,实现组织关系由线性联系向交互网络转变,业务流程从条条分割向块块融合转变。不断强化党的建设“五大引领”工程,使党的全面领导、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穿到基层社会治理全领域、各层面,为发挥整体性治理体系机制优势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是突出治理目标全面性,充分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升级,人民内部矛盾呈现新特点、新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强化人民至上理念,坚持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目标取向从注重结果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转变,从强调维护稳定保障发展向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转变。要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安心、舒心、放心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需求。坚持“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枫桥经验”和“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通过闲置土地流转、低效资源活化等方式,推动农民就业、企业增效、集体增收,不断夯实基层善治经济基础。坚持“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爱心食堂、关爱基金运行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共享社区建设,加强老旧社区服务设施改造更新,完善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融合一体的“共富网格”,切实增强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突出治理方式复合性,充分彰显德法并举的路径优势。“礼法并用”“刚柔并济”是传统中国社会重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随着城市化、市场化不断加速,人们调整规范利益关系、处理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对法的刚性治理和德的柔性治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的工作导向,厚植道德教化治理土壤,充分发挥法治德治互补融合的治理优势。要全面推行镇街涉法事项合法性审查制度,实施行政重大事项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筑牢依法决策“防火墙”。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执法监管“首发响应”机制,推广首违不罚、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等“暖心”执法方式,努力实现法、理价值最大“公约数”。以县(市)镇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中心为枢纽阵地,不断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闭环解决机制,搭建集接访、调解、诉讼、仲裁、行政复议和法律援助等服务于一体的法治化集成平台,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全覆盖的“枫桥式”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普及,持续夯实文化阵地,全面改造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和农村文化礼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充分发掘红色教育资源,当好“红色根脉”守护者、传承者,持之以恒深化移风易俗,通过建立互助共享平台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重塑乡村公共精神,实现法治德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是突出治理主体多元性,充分彰显协同共治的效能优势。基层事务复杂化、居民诉求多样化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系数”,要更加畅通基层社会治理多主体参与渠道,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实现“专职专业”和“群防群治”协同共治效能最大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充分发挥“专群结合”治理优势,“自上而下”积极推进组织下延、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增强公共服务精准性、可及性;“自下而上”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社会组织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社会治理集约性、有效性。要坚持“强基培元”、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推进“强街优社、强网壮格”,推动镇街、村社架构重组、层级精简、高效运作,全域推进“枫桥式”系列创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力量配置,进一步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压舱石”。升级迭代民主治村标准化机制,推行重大事务、日常事务、应急事务“三事分议”等基层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形成“民意引导决策、权力阳光运行”的基层民主管理新局面。构建“定向孵化、购买服务、流程监管、绩效评估”社会组织市场化培育工作闭环,推广“村民说事”等群众自治和“义警组织”等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做法,有效吸纳“两代表一委员”、法律顾问、志愿者、乡贤等多元主体充实基层社会治理力量,探索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多方参与的“枫桥式”护企优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是突出治理手段科技性,充分彰显科技赋能的精准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社会治理特别是风险防控方面,技术防控的“火眼金睛”和数字化应用的“精密智控”优势越来越明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坚持“人力与科技相统一”,主动顺应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全链条管控闭环,提升各类矛盾风险的感知、分析、预警和处置能力,实现源头防范、精准管控。要推进“公安大脑”等信息化体系建设,实施视频监控“雪亮工程”、信息感知“铁桶工程”、数据分析“利剑工程”,充分运用人脸抓拍、道闸联动、轨迹追踪等技术,不断强化风险识别、分析、监测、预警全过程闭环管控。探索建设实有人口全息感知平台等开放式网络系统,汇聚政务警务数据,完善电信网络诈骗、校园安全等预警模型功能,有效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完善网络安全“智治”应用,有效解决底数不清、预警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提升各类网络风险防范能力,使“抓早抓小抓苗头”源头治理方式向全流程闭环管控迭代,不断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
(作者为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