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手买一件”别成“顺便坑一下”

  浙江宁波的袁女士,8月3日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时,结算页面出现“顺手买一件”的促销商品,一件连衣裙仅售9.9元。半信半疑的她决定下单试一试。然而,8月7日,袁女士发现,商品被寄到了另一个地址并显示已签收,联系平台客服才得知自己遭遇了店家虚假发货。(8月17日《工人日报》)

  “顺手买一件”是近年来电商平台推出的营销新模式。当消费者选购的商品订单总金额达到活动门槛,就有机会参与“顺手买一件”活动,在下单页勾选1件包邮商品进行超值换购。对于商家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其推广新品增复购、清理尾货、派送小样、提升客单价,还能为新店铺提升流量和转化率。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自然乐于接受。

  只不过,“顺手买一件”虽然看上去很划算,实则往往暗含猫腻。上述报道中的消费者就遭遇了虚假发货,不仅商家将商品发到另一个地址,而且商品链接也不见了,货品全部清空,商家也联系不上。这并非个别案例,不少消费者曾遇到虚假发货、商品质量差、退换难等问题。还有网友指出,“顺手买一件”加购的商品其实并不优惠,甚至定价高于直接购买价格。

  “顺手买一件”可以作为营销手段,但不能成为消费陷阱。事实上,对照相关法律法规,眼下的“顺手买一件”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信息不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同时,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但“顺手买一件”推荐的商品,往往只能看到店铺名称、商品名称、价格、尺码和一张商品缩略图,无法查看材料、评价等商品详情,导致消费者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购物。 

  其次,虚标价格,涉嫌构成价格欺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在消费者看来,“顺手买一件”体现了一种消费特权,换购商品的价格应该更优惠。但实际上,不少商品的定价并不低于直接购买价。有媒体调查后发现,某品牌护肤品顺手价18.9元,直接购买价仅需14.9元;某品牌巧克力顺手价15.9元,比原价高出6元。这种虚标价格的行为,涉嫌价格欺诈,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顺手买一件”变成“顺便坑一下”,主要在于规则不完善,让少数店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有了可乘之机。久而久之,不仅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还会影响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扰乱正常的网购秩序。对此,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营销规则,堵塞价格、质量漏洞,真正让“顺手买一件”成为商家、平台和消费者的共赢之举。对于弄虚作假的商家,一经查实,应予以商品下架、屏蔽链接等处理,从而提高违法成本,不敢将“顺手买一件”异化为坑害消费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