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纪实

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首都法学工作新篇章


  2016年6月,北京市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及领导机构。过去七年,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全力履行自身职责,使首都法学工作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七年间,北京市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及北京市实施意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聚焦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拓展对外交流、培养法治人才职责使命,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积极推进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方式创新,为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旗帜鲜明讲政治 始终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领导
  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是第一要求。北京市委高度重视首都法学工作,要求全市各级法学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掌握法学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肩负起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要服务首都工作大局,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北京市法学会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为确保首都法学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主动接受党委政法委领导,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定期向党委政法委报告工作,重要事项即时请示报告。
  过去七年,北京市法学会把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各区法学会、各法学社会团体集体学习规定动作,通过认真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抓好理论武装,教育引导法学法律工作者自觉服从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
  过去七年,北京市法学会不断加强对各类论坛、年会、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培训、对外交流等活动及主办的网站、报刊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同时对课题研究、评奖评优等活动把好政治关,牢牢掌握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切实履行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
  过去七年,北京市法学会实现了16个区、73个法学社会团体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在北京市委政法委和市委有关部门支持下,北京市法学会党组坚持突出政治功能、突出法学会特点,依照规定及时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加强对各区法学会、各法学社会团体管理监督指导,有效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不仅稳步推进了各区法学会、各法学社会团体党组织建设,还使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组织力得到显著提升。

  七年风雨同舟路,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始终坚持、牢记旗帜鲜明讲政治,“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一切工作都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领导,在法学法律工作中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七年来,北京市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保持和增强先进性,聚焦服务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平安北京建设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首都特色,发挥好人才智力优势,不断创一流、出成果、见实效,在服务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市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理论研究阵地。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宣传阐释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2023年,北京市法学会牵头先后成立4个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市实践研究基地,同时,依托宪法宣传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等活动,参与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习近平法治思想主题宣讲”等活动超百余场,推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首都法学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年度市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着力提升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过去七年,北京市法学会组织招投标立项市级法学研究课题340项,形成高质量法学研究成果65个,核心期刊《法学杂志》出刊73期、编辑刊发学术文章995篇,为首都法治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学理论支撑。疫情期间,北京市法学会积极服务疫情防控,组织开展法律政策问题研究,向上级有关部门共提交10余份疫情防控相关法律风险和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建议。
  聚焦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重点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常态化举办“首都法学家论坛”“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京津沪渝法治论坛”“京津冀法学交流研讨会”“两岸法律实务研讨会”“服贸会专题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创办“北京冬奥法治保障研讨会”“劳动争议案例研讨会”“北京环境法治研讨会”“中国破产法论坛”“法治政府建设论坛”“首都金融财税法论坛”等特色论坛品牌。
  在服务政法领域改革方面,北京市法学会全过程参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工作,组织50余场立法咨询论证会,组织开展全市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和知识产权法院改革第三方评估,为推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聚焦服务首都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北京市法学会连续编撰发布《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依托《首都法治要报》《北京法学会专报》《北京法学会信息》畅通研究成果报送渠道,有效服务法治实践。积极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
  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北京市法学会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不断增强群众观念,紧紧围绕“有效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强人民福祉落实到法学会工作各个方面。据了解,北京市法学会首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成员成功参与处置重大事故善后工作,坚持诉源化解、讼前化解,及时妥善解决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实现矛盾就近就地化解、维护群众权益。同时,通过“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北京市法学会广泛动员各法学社会团体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有效专业的法律服务,让基层法律服务向矛盾纠纷化解、综治平安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化,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切实做到“察民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此外,北京市法学会积极动员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就业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通过建立12个“公益法律服务站”,实现“一站式”法律服务常态化,推动一批有特色、叫得响的法律服务品牌孕育而生。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工作机制,先后组织实施108个公益法律服务项目,使用600余万元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组织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开展法律宣讲、法律培训、法律咨询,累计培养500余名矛盾化解、纠纷调处专项人才参与化解各类社会矛盾2000余件。
  按照“百名法学青年英才”为主体、“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为支撑、各区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架构布局,北京市法学会通过加入北京市普法联盟、发动各区法学会和各法学社会团体开展合作普法,先后组织青年法学家和青年普法志愿者1万人次开展各类活动5000余场,发放普法资料40余万册,普法受众300万人次。市区两级法学会、各法学社会团体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及时权威解读法律法规,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推动“双百”法治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组织4000多场报告会、听众达51万人次。每年常态化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法治建设公益讲堂”等法治宣传活动,利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宣教活动,为在京华大地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助力添彩。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有效履行学术团体职能作用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确保法学会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步前进。
  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当作“金钥匙”,坚持建章立制与制度执行“两手抓、两手硬”。北京市法学会建立了制度规范动态调整机制,先后新建调整制度规范62项,其中党内制度21项、机关内部制度31项、系统管理制度10项,确保制度规范“立改废”始终紧跟党中央、北京市委、中国法学会最新要求。完善法学会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将财政拨款支持的法学会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足额保证,有力保障各级法学会工作规范顺畅运行。
  过去七年,北京市法学会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加强各区法学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2017年全面完成16个区法学会组建工作,实现了区法学会组织全覆盖,提前完成《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中“2021年年底前实现县级以上行政区法学会组织全覆盖”的要求。2022年,北京16个区法学会已全部完成了第二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各区法学会在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市法学会工作向基层延伸、向基层落地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抓手。
  群团组织作为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是两个最为重要的要素。北京市法学会坚持巩固和发展并重,不断提升法学会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会员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目前管理个人会员1.1万人、团体会员4个。其中,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中来自基层和一线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代表比例达40%。北京市法学会还制定了《北京市法学会会员管理办法》,积极建立“会员之家”,举办“会员活动日”“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为会员提升政治素质、参加学术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开展交流合作、信息互通共享等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提升会员参与法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会员的归属感,把法学会建成“法学法律工作者之家”。
  为大力加强法学社会团体组织建设,北京市法学会认真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研究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了工作细则,指导和协调研究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对法学社会团体的管理、监督和业务指导,完善服务、监管手段和措施,围绕构建学科全面、规范有序、结构合理、活动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法学社会团体秘书处建设,新发展法学社会团体37个,撤销6个,形成了由25个直属研究会、39个法学社团、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构成的研究组织体系。
  基于法学会所具有的基础广泛、联系面广、人才荟萃等独特优势,北京市法学会持续强化高端智库建设,加大法学研究领军人物、优秀法治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成立了“导师带教”法治智库调研小组,在开展研究的同时着力培养青年人才,产出40余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组织做好“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暨首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做强《法学杂志》“百名法学青年英才”“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等品牌建设。同时,北京市法学会还与首都高校合作建立法治研究基地,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模式,助力培养了一批法学研究领军人物。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北京市法学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断强化首都意识、坚持突出首善标准,更加积极投身到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不断开创首都法学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