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联合发布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专项监督典型案例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一批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专项监督典型案例,为办理此类案件提供指引,引导大众认识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的危害,并对潜在违法主体形成震慑,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消毒产品厂家违规添加禁用物质行政公益诉讼案等8件,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着力强化全过程、全链条法律监督的特点。抗(抑)菌制剂准入门槛低、产品种类多、涉及范围广,非法添加物质涉及激素、抗生素等多种类型,检测难度大。对此,最高检技术信息研究中心集中对地方院送检的抗(抑)菌制剂进行检测,并通报检测结果,为各地办案提供了基础参考。

  据了解,2022年2月,最高检启动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截至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抗(抑)菌制剂公益诉讼案件近2500件,制发检察建议1500多件,行政机关已作出整改的案件1400多件;共督促行政机关查处涉案产品60万余件(以最小销售单位计算),价值1700余万元;督促行政机关查处涉案企业5500多家,处以罚款1100余万元。

  今年6月,国家疾控局联合最高检等多部门印发通知,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禁用物质、暗示疗效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国家疾控局综合监督一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疾控局将强化多部门联合“作战”,开展抗(抑)菌制剂专项整治,打击非法添加禁用物质和虚假宣传等乱象。针对抗(抑)菌制剂企业聚集地区和案件频发地区,坚决压实地方政府责任,督促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曝光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各地在专项整治中的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