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感言
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感言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中国政法大学 王青斌
感谢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评委会授予我这一荣誉。这次获奖不仅鞭策我个人踔厉奋发,还将鼓励成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行政法青年学者接续奋斗。
我要感谢推荐我的三个单位。一是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多年来,行政法学会许多前辈和同仁对我关爱有加,这让我得以在青年时代快速成长。二是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有幸参与《行政法学研究》办刊,是我难得的宝贵经历,这让我得以通过学习大量同行的优秀作品,从而保持着对时代主题、前沿话题、本土问题的敏锐认识和冷静思考,未尝荒废自己的学业和志业。三是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几年前,我有机会参与研究会的工作,这大大拓展了我的公法学研究视野。
这次获奖对我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中国法学会颁发的这份奖状上,“劝学”二字金石可镂,“促学”二字用心良苦。这再次勉励我潜心追随法学界先贤前辈的脚步,激励我虚心向法学界优秀同仁学习。
北京大学 叶姗
获得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本人感到十分荣幸。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是感恩感激感谢之情。
从一个法学研习者成长为一名青年法学家,须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关。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语境下,唯有胸怀大局、有担当有作为、不忘初心,方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法学法律人才。
无论是曾获评“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还是如今获得“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均深深感激中国法学会和法学界的前辈们对我的学术成长给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回顾学术生涯,要感谢诸位铄懿渊积的授业恩师的悉心栽培,我定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推进中国经济法学科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学术研究这条荆棘满途之路赓续前行,本人将时刻铭记:慎独自律、方能行稳致远。
中国人民大学 朱虎
时代孕育着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的法治实践要求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身处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法学者的幸运。
记得在2020年5月24日深夜,我在整理完全国人大代表当天对民法典草案的审议意见后,闭上眼睛,脑子里不断闪回的是新中国前几代民法学家前辈先生的身影。民法典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对人、家庭、社会、国家、自然和人类的深刻理解,凝聚着新中国几代民法学者的艰苦卓绝、宽容团结、勠力同心。我想,作为青年民法学者,要为将民法典内在的成长基因现实化、将中国的法治实践理论化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这次所获得的荣誉,凝聚着前辈老师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激励我不懈前行,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围绕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上海政法学院 杨华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能够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师长前辈们的引领下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潮流,深感责任重大。
当前,海洋强国、人工智能、生态文明为法学研究注入了鲜活内容,提供了宽广舞台。能够获得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省部级奖励、发表高质量论文、获批高质量智库成果、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要感谢党和政府支持、同行鼓励和专家认可。依法治国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吾将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幸获得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必须以此殊荣为激励,与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一道,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西南财经大学 吴元元
能够有幸投身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绵薄之力,是我们这一代法律学人的幸运,更是百年难逢的机遇,我们是法治时代、法治航程中的弄潮儿,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无上荣光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伟大的时代呼唤崭新的智识探索。作为新一代法律学人,我将继续努力,在全社会推广树立规则意识,落实规则之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有效稳定预期、建构良好社会秩序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经由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全面落实,塑造社会主义行政、司法的强大公信力。我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以解释问题的力度、解决问题的效度来推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扎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炼、抽象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范式、新命题,彰显中国学派的泱泱气象,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声音和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 何挺
很荣幸能够获得“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感谢中国法学会和各位评委,感谢恩师宋英辉教授、母校中国政法大学和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对我的培养与支持。
我深知,这份荣誉既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莫大肯定,更是对今后如何在更高的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鼓励。今后我将以这份荣誉为鞭策,以始终奋斗在法学研究第一线的前辈师长为榜样,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继续秉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关注我国司法实践问题的研究宗旨,在刑事诉讼法和未成年人司法等领域努力开拓,以理论创新回应国家法治建设的需求,回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同时,还要以更为积极和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尝试更多交叉学科的研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财经大学 宋志红
作为一名青年法学教师,我得以亲身参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作为一名以土地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者,我还亲眼见证了我国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举措从孕育、提出到落地。这些伟大的实践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深入了解并努力回答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改革创新之问,是我学术研究的使命。多年来,我奔走于各村庄,埋头于浩如烟海的改革创新文件,冥思苦想于灯火阑珊时,努力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炼成制度性成果,努力通过理论创新和立法建议架设起基层首创与国家顶层设计之间的桥梁。这一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快乐。
我将心怀感恩、不辱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作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 陈璇
我有幸荣获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是一种责任与期望,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我将一如既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过40多年来几代学人孜孜以求的探索和不断积累,中国刑法学走过了初创和奠基期,已经站在了崭新的发展起点上。无论是在应对现实问题的有效性方面,还是在知识的科学化、自主性方面,新时代都对刑法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有鉴于此,我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深化对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探索,积极实现刑法理论科学性与实践性、学理化与大众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同步发展。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既立足于本土实践,又以超越国界的视野建构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体系,这是当代刑法学应有的“中国气派”,也是当代青年刑法学人应有的志向。
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 陈福勇
我来自仲裁工作第一线,幸获提名,诚惶诚恐。这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仲裁从业人员的肯定。
仲裁是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时期涉外法治战略部署的重点关注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把涉外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将统筹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作为大力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的战略性任务。
能以仲裁为业,甚是庆幸。仲裁机构本质上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争议解决和宣传推广平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机构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研究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做行业里最需要的学问”属于日常工作所需。感恩组织的培养和平台的赋能,让我有机会深度参与仲裁领域前沿问题的处理,开展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同时代表仲裁行业在国际舞台持续发声。
未来,我一定要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论文写在仲裁工作第一线,砥砺前行,无愧今天组织给我的荣誉!
上海交通大学 林喜芬
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节点,这是对我20余年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充分肯定,也将成为我坚守初心、继续前行的新起点。
新时代以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十年,作为一名刑事诉讼法学青年学者,我见证了各项司法改革从蓝图到实践的伟大历程,也十分幸运成为这一伟大实践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受益者。
刑事诉讼不仅是案件的裁决过程,更是对人性善的价值追求,对正义公平的理念呈现。如何以本土问题为导向开展刑诉法学研究,如何提炼中国特色的程序法治理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新征程任重道远,新使命催人奋进。今后,我将谨守青年法学教师的使命和担当,始终坚持在教书育人一线,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法兼修的法科人才;继续深耕自己的研究领域,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