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中立法律服务社未成年人法律心理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未成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法律心理服务


  “袁老师,您教的办法真管用。前几天,我在饭堂打饭时又被人不小心撞到了。这次我马上离开现场,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没有像上次那样跟同学吵架了。”在一次心理辅导时,小和(化名)高兴地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变化。

  小和是一名初二学生,因有严重不良行为被送到专门学校——广东省河源市启正学校接受专门教育。他口中的袁老师,是由河源中立法律服务社(以下简称市中立社)选派到该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一名志愿者。“经过3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和法治教育,小和改变了很多。他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慢慢学会管理情绪,还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有了反思。”袁伟雄欣慰地说。

  市中立社理事长潘嘉婕表示,近年来,在河源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的领导下,该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列入2023年重点任务,并于今年初依托启正学校开展未成年人法律心理服务项目,以校园法治教育与心理辅导为抓手,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入调研 找准发力方向

  2022年9月7日,河源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陈贤亮带队到启正学校调研、慰问工作一线教职员工时,了解到该校心理咨询和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跟进、研究和落实,竭尽所能为学校排忧解难。

  接到任务后,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并依托市中立社的法律资源力量,深入当地某中学调研,选派法律工作志愿者到学校开展法治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市中立社法律工作志愿者发现,以授课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效果并不太理想,尤其是面对一些有不良行为、心理问题的孩子,他们经常哭闹、拒绝上课,不断抱怨父母、老师、同学等。

  一般不良行为的孩子尚且如此,又该以何种方式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开展帮扶教育?这是摆在市中立社法律工作志愿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潘嘉婕告诉记者,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聚众斗殴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青春躁动期的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他们敏感、自我意识过强、争强好胜、易冲动。同时,由于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淡薄,分辨是非、抵制诱惑能力相对较差,在心理、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容易产生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往往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表现。为此,我们认为应当先了解学生严重不良行为发起的心理起因、行为动机等,先找到突破口进行心理矫治,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潘嘉婕说。


  设计方案 确保帮扶质效

  “心理辅导分为几个阶段?”“法治教育课程要涵盖哪些内容?”2022年12月,在基本确定帮扶模式后,市中立社多次组织政法一线干警、启正学校教师以及资深律师、心理咨询师等,就进驻学校开展法律心理服务工作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心理服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了帮扶方式、帮扶内容、帮扶对象、帮扶时长等。其中,对学生的心理帮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学期开学时,对在校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选定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名单;第二阶段,心理咨询志愿者一对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情感疏导解除他们的恐惧及对立情绪,继而采取不同的心理疗法进行矫治,促使学生不良心理情绪转化,朝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

  在心理咨询志愿者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破冰”的同时,法律工作志愿者介入,对学生实施法治教育。一般情况下,法律工作志愿者先从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入手,向学生解释法条立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尊重女性、亲眷互敬、邻里和谐的意识,进而讲授刑法中“故意伤害罪”“盗窃罪”“寻衅滋事罪”“诈骗罪”“帮信罪”等罪行的立法意义及犯罪构成、法律后果等,以“直指人心”的手法,助学生顿悟。

  此外,还通过“模拟法庭”开展法治教育,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案件脚本,让学生亲身扮演法官、书记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演绎庭审现场,沉浸式感受法庭的威严、法律的严肃,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矫正的信念及行为。

  今年2月,市中立社完成心理咨询师和法律工作者的招募及培训工作,组建了一支工作经验丰富且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共计17人。今年3月,该团队陆续进驻启正学校,对选定的24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教育。

  今年刚满13岁的小乐(化名),曾经品学兼优,小学六年级时,因家长疏于看管、结识不良少年等,出现了严重不良行为。“怎么管都没用。我们经常没说几句话就吵起来了。那段时间,我们深感无助和绝望。后来了解到启正学校,就提出申请,并在今年2月让小乐入学了。”小乐的父亲说。

  小乐入学后,经过心理测评,学校安排市中立社心理咨询志愿者和法律工作志愿者对他进行辅导,帮助他认识过往行为的错误,重塑“三观”,筑牢法治意识防线,并找到明确的前进目标。此外,志愿者还帮助小乐家长提升亲子教育、沟通能力,并邀请他们观看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参加法治讲座等,加强法治观念。

  “帮忙做家务”“关心长辈”“主动删除那些朋友的联系方式”……暑假期间,学校老师到小乐家家访,小乐父亲开心地细数孩子的蜕变,并对学校及志愿者表示感谢。

  启正学校校长谢永刚表示,市中立社法律心理服务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专业矫治人才力量,丰富了专门教育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


  强化理论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进未成年人法律心理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市中立社还与广东省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广东省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少年行为评估与矫正研究基地”。

  广东省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卓生介绍,法律心理学介入矫治强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它通过对矫治过程和效果的持续监测和反馈,可以及时调整矫治策略,提高矫治效果。“目前,市中立社依托法律心理服务项目的实施,客观上满足了法律心理学介入未成年人矫治的条件。设立研究基地,有助于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探讨经验做法、强化理论支撑,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为接下来持续推进河源市未成年人法律心理服务工作明确路径、固化模式,提供遵循。”

  据了解,接下来,市中立社将联合广东省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依托上述研究基地,深入开展帮扶案件结案后跟踪、数据分析及理论研究等,进一步优化帮扶方案。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为未成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法律心理服务,增强河源未成年人保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