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参:扎根藏地十余年 践行基层政法委员的使命担当
编者按: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振奋精神,激励广大党委政法委干部积极投身新时代政法事业,中央政法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授予北京市西城区委政法委等33个单位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称号;授予陈敏姬等10名同志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称号。本报特推出新时代政法楷模系列人物故事,此为第三期。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了,才能证明我的工作做到位了。”将这句话视为工作“信条”的江参,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乡党委政法委员、副乡长。
“隆子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一代代革命先辈戍边守边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在此工作多年,江参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围绕着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在维护社会稳定、为民服务解忧、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今年5月,江参获得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称号。
他坦言:“长期扎根基层最能锻炼人,也最能磨砺人。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是隆子县全体干部群众的精神之光、努力的标杆、前进的灯塔,是新时代楷模,也是我们要成为的英雄和典范,更加激励我们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深化辖区治理,打造平安乡镇
作为基层政法委员,江参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摆在首位,时刻牢记新时期政法工作职责使命,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磨砺担当的大舞台、梦想驰骋的大疆场。
江参坚持每月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语言,广泛宣讲党的各类惠民利民政策,大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西藏地广人稀,平安建设必须要有创新。”江参说。2017年,他在该乡7个行政村搭建了“双联户”议事厅,定期举办“安全大讲堂”,引导群众商量着办事、解决问题。2021年,他尝试探索“党建+基层治理”,并联手中国电信在三安曲林乡推广建设了基层治理网格化、党建“三包五带五促”工作平台,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创新建立“双联户”二维码,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在江参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积极发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作用,三安曲林乡创新形成了社会治理新模式。党员干部带头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协调邻里关系,取得了邻里守望相助、联户保平安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良好效果,筑成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有力确保了辖区和谐稳定。
化解矛盾纠纷,守住安全底线
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当事双方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让。一开始遇到这些问题时,江参也感到手足无措,但他始终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必能到达。
因此,他积极借鉴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发动和依靠群众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全力整合辖区各方综治维稳力量,构建乡、村、小组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调整配齐网格长、网格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治安巡逻、人员管理、边境防控等工作,有效预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如今,三安曲林乡已经连续多年实现“零治安、刑事案件乡镇”目标。
2018年,三安曲林乡边久林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开始落地,群众心里有各种各样的顾虑,配合率极低。江参为了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国家优惠政策,他每天走村入户去做群众思想工作,为群众答疑解惑,用树枝、石子在地上画房屋设计图,给群众讲房屋结构和配套设施,宣传党的好政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江参的不懈努力,终于打消了群众的种种顾虑。村民全部参与小康村建设,如今,边久林村村民已经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
但他深知,群众搬迁后肯定还有矛盾。旧房屋拆除后,有些村民邻里间分不清自己的地界,经常出现一些地界纠纷和矛盾纠纷。江参就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搬迁群众家里聊家常,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真心实意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每解决一个困难,就是送去了党和政府的一份关怀;每化解一个矛盾,就是为党和政府分担了一份责任;每调解一个纠纷,就是为社会稳定增添了一份保障。”江参说。
在基层工作十余年,江参始终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底线思维作为发现解决风险隐患的必备本领,坚持以法治为治理之端,以民之所向为治理之道,依法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牢记为民宗旨,增进民生福祉
多年来,江参始终将为群众办实事放在自己的心尖上,坚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倾心倾情倾力服务群众,用青春和汗水践行一名基层政法委员的使命。
在格西村驻村时,了解到村中年近50岁、患有轻度残疾且无依无靠的索朗扎西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江参便走进索朗扎西家了解情况,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养活自己,还介绍他到藏香猪养殖场工作。现在,索朗扎西基本工资和提成每个月能领到5000多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2019年,得知辖区群众被拖欠工程款、工资后,江参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协调催要拖欠款项,为群众追回工程款、工资6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江参结合辖区农牧产业实际,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到小康产业项目资金、扶贫产业项目资金490余万元,扩建了紫尚品黑青稞糌粑加工厂,新建了藏香猪养殖基地,实现建档立卡户年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每年创收10万元。
2017年11月,江参在回乡路上发现一辆面包车翻进路边河里,情况十分危急。他不顾自身安危,跳进湍急的色曲河中,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来回游了四次,成功救起了2名落水的重庆务工人员。2018年8月,他在组织护村队巡逻时,发现1名儿童不慎触电,他及时切断电源,将孩子送到医院,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十余年的磨砺,让他把对党忠诚、担当为民作为不变的信仰信念、永恒的追求;十余年的磨砺,让他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基层政法干部不懈奋斗的目标、勇毅前行的方向。扎根藏地,默默践行着作为一名基层政法委员的使命担当,江参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