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满阶梧桐月明中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节令穿过酷热的大暑,大步流星走向收获的季节,而立秋即将阔步而来,为我们掀开秋的篇章。
立秋,也称七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万物结实成形,收获的季节到了。古人根据物候的变化特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秋风让人们感觉到了凉爽,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了;二候白露降,夜晚凉风刮来产生雾气,清晨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了。立秋之后,炎热不会迅速消逝,但是天气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转凉。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相传在周代,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而到了宋代,立秋那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宫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紧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于是一人接着一人,大声喊道“秋来了”“秋来了”,秋来之声瞬时传遍宫城内外。不等回声消失,盔甲整齐的将士们护卫着皇帝蜂拥而出,去郊外的狩猎场射猎,于是也就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说法。
立秋以后,天空的高远与宁静便成了标配,偶尔有几朵白云在空中飞快地游移,很快奔向了诗和远方,只留下光与影的重合。万物经历了春天的萌芽、夏天的激情,终于沉淀出了丰收的样貌,走进了秋实的季节。立秋后的田野淹没在庄稼和各种果子成熟的香气氤氲里。穿行在纵横交错的田埂小路,只见地里遍野的庄稼有了果实,玉米正在抽穗结棒,日渐丰盈,稻田被染成了诱人的金黄,棉桃心无旁骛地享受着幸福而宁静的孕育过程。树叶渐渐开始泛黄,在完成一个轮回后,又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原野上的小草,也不再像春天那样娇嫩,夏天那么绿意盎然,草尖已泛起了点点鹅黄。庭院里更是热闹,葡萄满架、橘子满树、花开满园……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勤劳永远是农人们最迷人的身姿,在这最忙碌也最开心的日子里,他们在广袤的田野里挥洒着喜悦的汗水。
立秋作为秋之首,不少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在这个时节吟诗作赋。自古以来,秋是寂寥和悲伤的象征,自然界万木萧条落叶纷飞,这些物象常使人产生心灵的共感。屈原曾有诗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包含着无限的愁情思绪。曹丕的《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生动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杜甫的《登高》这样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长年在外,忽逢秋叶飘零,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清人王士祯独钓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句描写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但逍遥中何尝不是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呢?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常常引发诗人们心之悲喜。
立秋,寒气将至未至,其实也是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刻,也有许多诗人唱起了秋的赞歌。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极为开阔,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李白则以豪放著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发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王维的《山居秋暝》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对秋天的感悟刻骨铭心而又深入浅出,物态自然,意象空灵,情与景融,意与境谐,俨然是一幅世外桃源归隐图。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秋凉晚步》写道:“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这一情景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立秋,开启了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序幕,人们享受着禾黍盈满的喜悦,也收获着继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