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近日,陕西西安中考放榜,“回流生”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回流生是指户籍在西安,学籍在外地,但又在西安参加考试的考生。有传言2023年西安中考有大量“回流生”,其中不少来自河南。7月23日,西安公安发布通报,某补习学校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印章,为外省“回流生”在西安参加中考提供虚假资格审查材料,涉嫌犯罪。现已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刑事拘留5人,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7月23日光明网)
“回流生”制度设立的初衷之一,是为了方便在外随父母就读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回乡考试,这本无可厚非。但如今一些人借落户门槛降低的机会,钻“回流生”制度的空子,甚至催生出了专门为学生办理回流手续的产业链,不仅损害其他家庭子女的利益,更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中高考事关每一名学生的前途,而享有更好更优质的教育,是全社会的期待。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公安局成立联合调查组,逐一核查“回流生”报名资格等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调查结果,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坚决打击,这一举措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显示了政府对于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
但针对“回流生”制度被滥用问题,还需要采取科学理性的方法来解决,兼顾“回流生”和本地学生的利益。只有充分了解“回流”背后的更多细节,严格监管并打击灰色产业链,思考制定更为长远的解决方案,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前,“高考移民”已得到严格控制,利用异地升学谋取不当好处的问题则转移到了“中考移民”上。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简单粗暴地调整落户政策,或者禁止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做法不仅会损害真正有工作发展需求群体的利益,加剧社会矛盾,而且也无法制止各种投机取巧的操作。
保护异地打工者的权益,同时避免各种机构利用漏洞,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和创造力。事实上,通过加强学籍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或者对学生的学籍转移进行更加细致的审核等措施,严厉打击各种造假、违规行为,都有助于遏制“中考移民”的现象。
从本质上而言,“回流生”的争议源于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久前,备受热议的虚拟“山河大学”反映了家长和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期望和呼声。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教育部门应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解决“回流生”争议并非易事,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我们既要关注本地考生的焦虑,也要了解这个问题背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复杂成因,从而思考制定更长远的解决方案,打造更加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