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山区探索居民协商自治新模式

以“微治理”建设“和合”大家园


  “大力倡导、推广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组建以楼长、老党员等为主体的自治队伍,将社区协商工作的起点放在楼院,推动老旧楼院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微治理’局面。”2022年出台的《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目标愿景。

  和合大院是辽宁省大连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亮眼名片。在10年的时间里,大院居民探索出居民协商自治的新模式,初步形成党组织发动、带头人组织、志愿者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微治理”推进以来,大院环境变好了、纠纷减少了,昔日群众诟病较多的老旧楼院,变成了今天群众争相购房的和合家园。


  一次“水荒”开启自治之路

  究竟是什么样的大院,能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范,并且被写入一座城市的相关发展规划之中?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这座位于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街道的和合大院。走进大院可以看到,车辆停放整齐有序,花朵盆景摆放错落有致,还有个“五脏俱全”的小型健身广场。几乎很难让人相信,10年之前,这还是一个让人头疼的社会治理“洼地”。

  和合大院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6栋楼、288户居民组成。2013年以前,该大院无管理主体,楼院配套设施年久失修,车辆停放混乱无序,环境脏、乱、差,邻里纠纷、治安案件时有发生。

  10年之后,变化翻天覆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和合大院探索出一条老旧楼院自管自治之路,使长期困扰老旧楼院居民的停车管理、治安保卫、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楼院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文明素质大幅提高,形成了楼院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

  而这则要从一次“水荒”事件说起。

  2013年7月,和合大院一楼栋自来水管老化,全楼60多户居民停水,更换自来水管线工程必须每户签字才能施工。

  问题随之出现,作为长年没有管理主体的老小区,有些房屋被出租,还有业主不在此常住,联络每户业主并逐一签字,是让人头疼的一道难题。

  这时,大院居民、退休老党员王秋萍挺身而出,找到自己相熟多年的12位“老姐妹”,共同联络和动员全楼居民,两天时间全部完成签字,管道改造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创下了最快签字、最快完工、无一纠纷的“大连之最”。

  经过28天的施工,管道顺利完成改造,全楼居民都十分高兴,决定举办“百家宴”共同庆贺,每家做两个菜。因为没有提前沟通,全楼端出了26盘西红柿炒鸡蛋,众人笑作一团,和合大院居民们的心,也渐渐凝聚在了一起。

  “水荒”事件为后续开展楼院自治开了个好头,和合大院的居民们发现,原来没有物业的情况下,只要人心凝聚,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认识到,老大姐王秋萍是最合适的社区自治带头人。

  居民们对王秋萍的信任也深深感动了她,之后,王秋萍组建了以“十三姐妹”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在街道和社区指导下,开始了居民协商自治的探索。

  如今,有事群众一起商量、和涉事单位主动协商,已经成为和合大院群众自治的常态,群众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建强党支部,明确“定盘星”

  “我们大院党支部成员从自治组织中产生,自治带头人兼任大院党支部书记,这样的支部组成,群众普遍熟悉、广泛认可,而且支部成员大多具有厨师、维修、医疗等专长,可以直接为群众服务,能够让群众感觉到党组织就在身边。”王秋萍说。

  经过多年探索,王秋萍带领和合大院的党员和志愿者,探索出一套“1315”工作法。首先就是建强“1个党支部核心”。

  2015年,和合大院成立党支部,王秋萍任党支部书记。大院党支部严格执行上级党组织决定,对党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成为大院自治管理的核心力量;对群众进行思想正向引领,组织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大院公共事务。

  大院党支部还把党员、楼长和居民骨干组织起来,成立居民自管委员会、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和居民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3个委员会”作用。居民自管委员会主要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主要解决“管什么”的问题,居民监督委员会主要解决“谁来监督”的问题。

  例如,在解决停车难问题上,居民自管委员会提议在楼院内施划车位;此议题经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研究确定后,由居民自管委员会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经过居民代表投票决定,由有车的住户共同出资安装电子车闸;居民监督委员会全程进行监督,保证整个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确保居民自治更加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和合大院还健全了“1套自治规范”。先后制定了《民主协商议事规则》《居民公约》《车辆管理制度》《邻里纠纷调解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依规有序推进大院自管自治。

  “1315”中的“5”则是抓实5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十三姐妹”是和合大院的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随着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类型更加多样,最终发展成由14名党员和30多名居民组成的5支志愿者服务队伍。


  激发居民自治“内生动力”

  居民自治,重在激发全体居民的参与意愿和热情,让自治有生命力。

  “值得关注的是,和合大院的自治组织是公益性质的,从不预先向居民收取任何费用,只有在需要进行项目建设或者有必要支出的时候,才进行自筹自建。”大连市中山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中山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宋伯陶表示。

  她介绍,在和合大院,对于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实现低成本维护:由自治组织向群众收取少量费用,统一组织实施。

  例如,大院内的停车是免费的,但阻车杆、门禁系统由有车群众出资,日常管理由自治组织进行,谁使用谁花钱,谁花钱谁受益。

  和合大院还实现了自主性建设,大院内的设施维护、楼道粉刷清洁、绿化美化及日常管理,由自治组织号召有能力的居民和周边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组织实施。大家一起干,成果共同享,既增进了居民感情,又密切了邻里关系。

  “过去,我们自称是‘十三姐妹’,但是现在,随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已经变成了‘十三姐妹兄弟团’。”王秋萍说道。

  人居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的大院居民选择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们也有着明确的分工: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粉刷楼道、清理楼院等服务;设施维修志愿服务队义务担起大院内的维修工作,对公共设施进行监督维护;爱心助老志愿服务队与大院里的孤寡老人结对子,定期入户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自成立至今累计调解纠纷600余起,做到邻里矛盾不出楼院;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平日在大院中巡逻防控,营造良好的楼院治安环境。

  在王秋萍的带领下,和合大院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巾帼平安志愿者团队”“大连市文明示范楼院”“大连市三星级平安居住小区”等称号。


  大力开展“特色楼院全域化建设”

  “和合大院的成功模式,在周围楼院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周边楼院纷纷要求纳入和合大院管理。”老虎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瑞说,“群众有需求,党组织有回应。”

  2021年,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街道党工委提出“特色楼院全域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合大院“1315”工作法,积极引入爱心单位参与老旧楼院治理,在全街道复制推广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相继打造了“梅、兰、竹、菊”和合系列特色楼院,多个老旧楼院实现了自管自治。

  如今,和合大院不仅是一个大院的名字,更是一种居民自治的新模式。

  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党委书记关小佼告诉记者,和合大院所在的中兴社区已成功将原有32栋弃管楼划分为7个楼院,并复制和合大院模式,全面实现了居民自管自治,逐步实现老旧楼院“微治理”全覆盖,和合大院模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了作用。

  此外,大连市中山区还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专项投放,中山区财政为每个社区每年划拨20万元经费,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社区居民评议等方式,用于扶持自治水平较高的楼院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楼院党支部得到了群众认可,楼院自治组织也有了坚实保障,组织力、服务力、管控力不断提升。

  “和合大院居民协商自治模式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和合大院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是能够在其他老旧楼院、弃管楼院中逐步实现的。今年内,我们将在中山全区65个社区均选择一个楼院,加大力度开展和合大院模式的推广工作。”中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朝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