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让当事人服判息诉,总有一些方法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基层法院,法官审理的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案”,却桩桩件件都关乎着群众切身利益,牵动着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审理这些案件的法官,要在众声嘈杂中定分止争,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细致和承压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王晓峰,在民事审判领域深耕21年。从一名“尚未配妥剑”的初任法官,到面对疑难复杂案件也“胸中有成竹”的资深法官,他历经五千多起纠纷的磨砺。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前行,他为许多陈年纷争按下“终止键”,收获了多面来自当事人的锦旗,并屡次立功受奖。

  庭里的老同志评价道:“晓峰法官的法庭,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吵闹的当事人能够安静下来,心虚时眼睛不敢与他对视。他话不多,但其老练在他的年龄上再加十岁也不为过。”在年轻同志看来,在民事领域,王晓峰法官仿佛什么都懂,找他汇报案子会紧张,要把手头材料再三确认。“因为他脑子里很神奇地装着每个案件的细枝末节。”

  对于如何让当事人服判息诉,王晓峰自己总结出了一些“秘诀”。


  画 像

  王晓峰认为,民事法官要善于给当事人画像。

  办案是一个识人的过程。每一起案件背后,是性格经历迥异的人,其价值观、处事方式、诉讼预期都是不同的。法官根据阅卷、关联案件查询、庭审交流获取的信息,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审判经验给当事人画准了像,便于因人施策,定制最优的沟通方式和纠纷解决方案。

  一起医院起诉个人的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中,患者突然跌倒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但其家属拒绝处理相关事宜,患者遗体一直存放在太平间,拖欠了大量医疗费和停尸费用。王晓峰承办案件后,首先追加了患者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妻儿为共同被告。案卷中信息有限,难以精准画像,王晓峰逐一打电话给相关家属,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寻找案件突破口。

  患者的妻子一听追加她为共同被告,情绪立刻激动起来。她说:“他25年前说要出去做生意,走了就音讯全无,对妻儿不闻不问,肯定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我们不会管他任何事儿,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其儿子表示完全支持母亲。患者的妹妹则说,哥哥因为经商失败不敢回家,并没有重建家庭,这些年过得很苦。哥哥突然离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曾说过愿意捐献遗体。嫂子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想必知道实情会原谅哥哥。

  这些信息,让一家人的画像清晰起来。王晓峰再次与母子俩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他们尘封多年的夫妻、父子矛盾一一解开。

  最终,母子俩前往医院结清了所有费用,并依法依规处理了患者遗体,医院也提交了撤诉申请书。

  “其实当事人、律师也在从始至终审视我们,给法官画像。”王晓峰说,当法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每一次沟通和庭审都做足了功课,总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他们就有了一个好法官的画像,接下来就会信服法官,工作就好开展了。


  匠 心

  王晓峰曾说,承办的每一起案件都是他的作品。

  他像一位工匠,拿着放大镜,从守时、着装、用语等细节到程序的严谨,一丝不苟打磨着他的案件。他有一个工作习惯,休庭后要和书记员一起,看着所有当事人签完字再离开法庭。他认为这是法律权威的应有之义,这种仪式感和严肃性,会让当事人更信服。

  法官助理评价他:“晓峰法官脑容量惊人而且有双火眼金睛,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年轻同志学习的榜样。”

  在首起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民事案件中,由于民事诉讼法对此仅有原则性规定,一系列实操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王晓峰提出,我们不能简单沿用普通民事案件的庭审模式,要让这次审判更具法律和社会价值。他带领团队对法庭设置、审判流程进行详细讨论、仔细推敲,确保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机关支持起诉的诉讼地位明确体现在庭审细节中。

  庭审中,殴打未成年女孩、拍摄不雅视频并发给女孩同学的被告及其父亲对女孩的损害赔偿请求很不以为然,认为并没有给女孩造成经济损失,所以拒绝赔偿,还称对方是讹诈。王晓峰意识到,这对父子法律意识淡薄,判了也不服。他与检察官沟通后,联合对父子俩进行普法教育和适度训诫,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男孩当庭向女孩鞠躬赔礼道歉,并以现金方式赔偿3万元;女孩在法官的疏导下重拾自信,表示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案件以调解方式圆满结案。

  对于那些需要及时判决的案件,王晓峰认为,裁判尺度和判决时机尤为重要。“当事人信服法官、接受判决并且主动息诉,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急躁不得。判决前相关事实查得越详尽、释法析理和情绪疏导做得越充分,判决后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的可能性就越大。”他说。


  回 访

  深耕民事审判领域21年来,王晓峰收到过不少的锦旗。

  其中一面锦旗令他印象格外深刻。这是一起法定继承纠纷案件的当事人败诉后寄给他的。锦旗上书“精耕细作 厚德重法 侠骨柔情 守真守诚”,代表着当事人对于王晓峰的评价。

  在继承案件中不少当事人积怨已久,冲突激烈。在这起法定继承纠纷案件中,一方当事人甚至多次通过网络曝光、闹访单位等方式向另一方施压。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晓峰鼓励双方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表达诉求,并提醒不能采取过激手段维权。一审宣判后,原告败诉并提起上诉,但寄来锦旗并多次打电话给法官,强调对法院工作的认可。上诉被驳回后,原告又一次打电话给法官。她说,就是想哭一场,哭完了也就放下了。

  还有一起租赁合同纠纷的当事人,本人已年过八旬,患有脑梗、心梗等疾病,鼻部接有呼吸导管,长年坐轮椅且处于意识模糊、无法交流的状态。他的儿子推着轮椅到法院要求考虑其现实困难并予以解决,不然就不走了。接待室里,王晓峰为他们母子递上温水,以孝为引,以法为据,来了三次,劝回去三次。

  那位败诉的阿姨和这对困难的母子,都成了王晓峰通讯录上的一员。或许是因为给当事人都画过像,那些个性鲜明、境遇迥异的当事人,清晰地留在了他的脑海里,时隔多年仍能准确叫出对方的名字,逢年过节时送上问候,不放心的时候就打电话问问他们的近况,用法官的真诚牵挂和理性思维,抚慰疏导那些曾出现在他的法庭上的人。

  “生、冷、硬、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法律问题就要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而我们的职责就是用法律解决世间难事,让当事人服判,继而息诉,回归平静的生活。”办案多年,不论是重大疑难案件,还是普通群众的家长里短,王晓峰从翻开卷宗的那一刻,就开始用心用情对待,向着案结事了推进。

  在一声声温和的话语中,在一次次递上温水的柔情中,在精益求精的严谨细致中,在设身处地地为民解忧中,在他的法庭上,法槌落,纠纷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