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金融法庭:抓前端治未病 护航金融业健康发展

  本报讯(记者张君) 石家庄金融法庭自2021年12月揭牌成立以来,通过梳理审判数据,挖掘典型案例,统一裁判规则,推动多元解纷,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协同治理机制,以发送司法建议为“小支点”,化解金融风险,撬动金融纠纷治理“大杠杆”,护航省会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石家庄金融法庭受理信用卡纠纷案件6439件,占该年度新收案件总数的40.22%,经分析发现,多个银行在信用卡发卡、运营、催收及诉调对接工作中,存在未全面履行格式条款的提示说明义务,与持卡人沟通渠道不畅、催收不规范等问题,遂依法向河北银保监局发出司法建议,建议规范发卡、规范合约和催收;完善诉调对接,鼓励引导律师积极推进诉前纠纷化解和诉讼调解;加强法治宣传,引导金融消费者在发生纠纷时依法理性维权。

  为有效解决金融纠纷案件送达难、审理周期长问题,2022年,该法庭对所办案件中涉及金融机构的合同文本进行全面梳理,发现7家金融机构的合同文本中未约定送达地址及电子送达方式,就此对所涉金融机构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完善合同文本,对存量业务签订补充协议,提高金融债权回收效率。

  针对审理中发现的典当公司在无当物的情况下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及违规收取砍头息的问题,该法庭向典当公司所属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对金融机构超范围经营等行为强化重点事项监管,建立完善“黑名单”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场主体理性融资、合法融资。

  截至今年5月,该法庭共发送司法建议9份,被采纳率100%。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部门收到司法建议书后,均进行专题研究并书面回函。

  石家庄金融法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积极跟进已发送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同时持续梳理金融借款、信托业务、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案件中反映的源头性问题,不断提高司法建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与金融监管实现无缝衔接,以保护金融消费者、中小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