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刑罚现代化进路的有益探索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犯罪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轻罪时代,而我国的刑罚体系仍然在1979年刑法确定的基本框架内运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犯罪治理策略也需因应社会主要矛盾和犯罪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因此,当代中国刑罚从理论到实践都亟须现代化转型。当代中国刑罚现代化应当采取何种方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刑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反映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就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有益法治成果。

  何显兵教授的新作《刑罚原论:中华传统、西方经验与当代转型》由法律出版社于2023年5月出版。该书在充分引用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中外刑罚观、刑罚结构、量刑制度与行刑制度等刑罚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刑罚转型和现代化的学术方案,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书135万字,共分四篇,即刑罚观、刑罚结构、量刑制度、行刑制度;每篇分三章,即中华传统、西方经验与当代中国。该书既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刑罚文化,又主张借鉴国外有益刑事法治成果,是刑法领域的典范性著作。

  该书系统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刑罚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很多可供当代刑法传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刑罚文化,例如,尚德慎刑、礼法并重的传统刑罚观值得传承和发扬。尚德慎刑、礼法并重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德法共治理念的视野下可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以当代德法共治理念为指导,确立新时代慎刑观,破除对刑法的过度迷信;以良法善治理念为指导,确立新时代恤刑观,规范犯罪的附随后果。该书对中华传统刑罚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挖掘出不少此前不为刑法学界所熟知的亮点。例如,中华传统刑罚观强调慎刑恤刑祥刑,强调人命至重的观念,死刑复奏制度、死刑监候制度为当代死刑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古代刑罚结构以劳役刑为中心,且劳役刑通常不超过三年,这为当代刑罚结构向轻刑化方向改革提供了启示。

  该书展现了西方刑罚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发展新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需要借鉴国外有益法治成果,但借鉴的前提是甄别何谓有益,这需要对国外刑事法治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把握,但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在刑罚观方面,作者系统讨论了报应论、一般预防论、特殊预防论的当代发展。在量刑制度方面,作者全面讨论了西方国家的量刑目的理论,比较了不同国家不同流派量刑目的理论及其实践效果的利弊得失,以详尽的司法统计数据展现出其量刑制度改革的效果,并论证了过度重视前科的量刑改革导致了庞大的犯罪者阶层和带来的复杂社会问题。在行刑制度方面,作者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监狱行刑制度中的监狱私有化、监狱劳动、监狱管理和监狱中特殊人群的处遇制度进行了细致分析,揭露了美国监狱行刑制度反人权本质。

  该书提出了当代中国式刑罚现代化的总体学术方案。关于刑罚观,作者认为消极报应主义是妥当的学术立场,将之贯彻于制刑、量刑和行刑的全过程,同时对报应、威慑、剥夺与矫正按阶段进行了分配,并提出了不同刑罚目的发生冲突的处理方案。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主张维护二元制裁体系,慎重进行刑法扩张。关于刑罚结构改革,作者认为应以消极报应主义作为死刑配置和适用标准的理论基础,限制死刑不需要以加重生刑为前提,主张进一步扩大社区刑罚,以罪刑相当原则为基础完善资格刑和罚金刑。此外,作者对监狱行刑和社区矫正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探讨,对监狱行刑目的、监狱劳动、罪犯权益保障、罪犯分类、社区矫正目的的妥当确立、社区矫正分级分类处遇改革等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