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深耕“三苏”法治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纪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丰厚滋养

——四川省眉山市深耕“三苏”法治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纪实


  “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在四川省眉山市,信步走进红墙黛瓦、古树成荫的庭院,一代文豪苏轼笔下生机盎然的“五亩田”便跃然眼前。这里,便是久负盛名的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

  一片苍绿之间,头戴“子瞻帽”、身着长衫、蓄着大胡子的苏轼石像,惬意盘坐在莲池中央。此时,距“东坡居士”不足5米的石台处,眉山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雷永辉正向记者娓娓道来“三苏”的生平故事。

  过去的八年里,为深入研究、传承、弘扬“三苏”法治文化,眉山市法学会探访三苏祠超过百次。浸润在这座氤氲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祠里,眉山市法学会不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深耕“三苏”法治文化多维研究与实践,逐渐形成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眉山实践”。


  缘起

  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美誉的眉山,江山秀丽、文风鼎盛、人杰地灵,“三苏”父子辉耀古今,八百进士名震当世。而今,涵养“三苏”的眉山,不断传承创新发扬“三苏”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记者了解到,对于“三苏”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0年成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后,学界多次开展“三苏”特别是苏轼的学术研究,涌现出不少成果。从内容看,以文学艺术居多,也涉及政治、哲学、法律、生态环境、美食、养生等。

  “‘三苏’文化中的文学成就历来备受关注,但其法治理念却鲜为人知。”眉山市法学会东坡司法法学研究所所长彭林泉告诉记者,此前研究“三苏”成果很多,但涉及“三苏”法治方面的成果很少,且不系统、不完善。“‘三苏’特别是苏轼坚持倡导变革、关爱民生、清廉从政、探索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长期不被重视。”彭林泉说。

  “‘三苏’法治文化是‘三苏’文化、宋代法律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永辉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弘扬“三苏”文化,完善“三苏”法治方面的成果,2016年,眉山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立足“三苏”故里优势,正式启动“三苏”法治文化研究相关工作。

  此次对“三苏”法治文化进行专题研究,从“三苏”研究史看,这尚属首次。“这次研究弥补了过去‘三苏’研究及‘三苏’文化的不足,具有开拓性。”彭林泉说。


  挖掘

  挖掘和整理“三苏”法治文化工作,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

  2016年以来,眉山市法学会扎实开展学术研讨、专项调研,聚集国内法学法律专家数十人,开展相关论坛研讨会数十次,形成论文成果百余篇……

  彭林泉深耕东坡司法法学研究多年,他和数十位国内法学法律专家多次参与“三苏”法治文化研究和探讨,在多次研讨会中受益良多。

  在法学会系统工作10年的雷永辉,全程参与了近些年“三苏”法治文化的挖掘梳理研究工作。“编辑整理了《三苏法治故事轶事典故》、《苏洵苏轼苏辙与传统法治文化高峰论坛成果选编》,出版了《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苏洵、苏轼、苏辙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说起近年来“三苏”法治文化的阶段性成果,他如数家珍。

  “特别是《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苏洵、苏轼、苏辙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一书,在宏观上,归纳出‘三苏’法律文化观的重点——重民生,以及‘三苏’传统法治理念的特点,如苏洵审势立治、利者义之和、重礼与礼有所不及、任法与法有所不及等。在微观上,解读出立法、行政、刑法、司法、吏治等‘三苏’传统法治理念,并结合具体史料予以阐释,彰显了‘三苏’深厚的法律修养。”彭林泉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填补了‘三苏’法治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耕评价说:“一直以来,作为‘三苏’故里的眉山市对保护、传承、弘扬东坡文化不遗余力。眉山市法学会持续挖掘梳理‘三苏’法治文化论述,初步解决了‘三苏’法治文化研究颇寡、论述不多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三苏’文化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治蜀兴川和法治眉山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


  厚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共58处提到‘文化’,6处提到‘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学习研究、传承弘扬‘三苏’法治文化,开辟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务。”眉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树明说,“三苏”法治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蕴含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主要法律理念、法律观念和司法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高度提炼。

  “‘三苏’法治文化可以概括为——良法善治、因法便民、德法相济、‘人法并用’和‘以法活人’。它以北宋转型时期‘三苏’的仁政、民本理念为基础,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前瞻性。”李树明介绍。

  为了深度探寻“三苏”法治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积极作为,眉山市法学会2022年10月承接了四川省法学会委托课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弘扬‘三苏’法治文化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开展“三苏”法治文化研究。

  雷永辉介绍,上述立项通知书正式下发后,眉山市法学会迅速组建了以眉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为组长,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四川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三苏祠博物馆、三苏文化研究院等的相关学术专家为成员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三苏”法治文化研究。眉山市委政法委还专门匹配相应课题经费给予支持。


  贯通

  “三苏”法治文化研究与实践不断丰富,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新红利不断释放……近年来,眉山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逐渐增强,当地企业家感慨“眉山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

  眉山充分汲取本地“三苏”法治文化资源,持续推动工作举措创新,有力推动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政决策制度机制,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水平,着力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切实加强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依法防范处置各类重大风险,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眉山市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报告显示:2022年,眉山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8%。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眉山致力于传承弘扬“三苏”法治文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三苏故里·善治眉州”特色品牌。其中,创新的“保调赔防诉”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法,在今年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作为四川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六个试点市(州)之一,眉山充分汲取本地“三苏”法治文化资源,出台《眉山市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运行办法》,推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入库首席法律咨询专家75人,专家团队成员455人,参与重点项目会审42个,出具法律专业指导意见书62件,解决疑难复杂案件136件,社会反响良好。

  除此之外,眉山市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持续位列四川省第一方阵、眉山市营商环境排名进入四川省第一方阵……这些成效背后都少不了“三苏”法治文化的影响。“三苏”法治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正在“反哺”眉山——为这片沃土汇入新的生命力,高质量推动着平安眉山、法治眉山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文化自信、文化强省、文化立市的高度强化意识,构建传承弘扬‘三苏’法治文化的大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广泛、深入开展‘三苏’法治文化的研究;多措并举,加强‘三苏’法治文化的传承弘扬,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李树明说。

  历史的烟云,不会因岁月冲刷而轻易消散;文化的韵味,只会在时间流淌中熠熠生辉。千年之前,苏轼曾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写下赞誉家乡的名句:“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而今,讲道明理、崇德向善早已嵌入眉山人民的基因和血脉,“三苏”文化滋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优秀儿女,“三苏”法治文化在法行天下的今天历久弥新、泽被后世。

  千年时光镌刻下崭新年轮,悠扬岁月书写新时代华章。一代文豪苏东坡可能也没想到,他曾述写的“民风淳朴,尊礼重法,百姓安居乐业”的平安祥和情景,正在眉山这座“诗书城”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