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基层 护航乡村的“泥腿法官”
从江西革命老区到江苏句容茅山老区,从法科毕业生到当地最年轻的基层法庭庭长,从初出茅庐的助审员到能堪重任的办案标兵、调解能手……今年34岁的江苏省句容市人民法院后白法庭庭长李师柯,多年来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是村民们眼中的“泥腿法官”“草帽法官”“网格法官”。
这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护航美丽乡村发展的“泥腿法官”,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优秀法官、镇江市十佳政法干警等荣誉。今年又获得第三届“江苏最美法官”提名奖。
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在句容市后白镇矛盾纠纷调解现场,时常可以看见李师柯的身影:中等个头的他,身穿黑色法官袍,站在当事人中间。年纪不大,却如一个明事理的大哥,总能不急不躁、耐心地弥合两边的分歧,直到双方达成一致,满意而去。
“种了抛荒的地,交了该交的税,还要我赔偿,哪有这道理?”2022年7月收到传票的唐陵村村民老柳对自己成为被告一事耿耿于怀。
20年前,老柳将同村老倪抛弃的田捡种起来,经村里同意按当时政策规定上缴税款。没想到,老倪在20年后回来了,不仅要求对方返还土地,还要赔偿这些年的“经济损失”。
当事人都是同村的村民,李师柯决定先行调解,他约好当事人来到涉案红薯地。可到了现场,发现前一天夜里的暴雨使田边成了小溪。农村长大的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脱下鞋子就下水了。“第一次看到这么能吃苦的法官,作风不一样。”同在现场的原告代理人李庆浩暗暗佩服。
当天气温将近40摄氏度,李师柯光着脚,认真核查田地“四至”范围,丝毫没觉得灼热,而且他还特地将庭审安排到了村委会门口大树下。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老柳将土地返还给老倪,同时,因老柳的多年种植让土地保持肥力且定期缴纳应缴税费,法院驳回了老倪的赔偿要求。让老柳感到暖心的是,判决书将返还土地的时间定在当年红薯收获之后,这充满温情的判决让村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2022年6月,李大爷在内的6户村民仅拿到两年土地租金就联系不上承租人曲某,眼看土地被撂荒,村民们心急如焚,纷纷起诉曲某,李师柯认为必须一揽子解决问题。在多方努力联系到曲某后,他立即向其阐明诉讼利弊及调解方案,最终曲某与6名村民达成调解协议,其余村民也通过司法确认形式解决了土地租赁问题。
“没花钱打官司,法官就帮助寻回了田,去除了我的心病。”李大爷拿到司法确认书后高兴地说。
案子结了,但李师柯没有歇下来,他结合案例给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发送了司法建议,建议在发包土地及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前对土地现状进行调查,接受群众监督。此外,遇到土地面貌发生变化的情况后,他积极协助相关农户办理土地面貌变更登记或备案手续,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助推了产业经济发展。
站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2022年7月份,句容市郭庄镇三级智力残疾的孙某将丈夫赵某诉至法院,要求支付医疗费并尽扶养义务。得知自己被诉后,赵某也不甘示弱,以孙某隐瞒病情与其结婚为由,要求离婚,婚生女儿由男方抚养,女方支付抚养费。
考虑到孙某行动不便、认知能力欠缺,李师柯将两案并一案,把庭审搬到孙某家中。由于孙某的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李师柯耐心地听取孙某及其父母的意见,同时连比画带解释,与原、被告耐心沟通。
最终双方同意男方抚养孩子并一次性补偿女方6万余元。一周后,“孙某是否收到补偿款”一直萦绕在李师柯心头,他再次来到孙某家中,联系男方当场将钱款一次性结清。“李庭长,这顶草帽给你遮阳!”即将返程时,孙某父亲特意拿来一顶草帽给他戴上,这是对他司法为民最好的褒奖。
近年来,同处句容茅山老区的唐陵村和后白法庭开启党建共建,合力打造“无讼社区”。李师柯先后巡回开庭审理“母亲状告七子女赡养案”“兄弟砌墙邻里纠纷案”,他围绕民法典、防范养老诈骗等主题,将“后法小课堂”搬到村委会,用刚刚学会的乡音俚语聊家长里短,村民们也喜欢上这个热情亲切的年轻法官。
“小李庭长工作能力强,法律的天平始终端得平平的,俗话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大事他以法理服人,小事他以情动人,我们一起为平安乡村振兴助推合力。”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唐陵村支部书记刘树安对“无讼社区”充满信心。
在句容,有833名村干部、退伍军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是活跃在基层的矛盾“灭火器”和“减压阀”。李师柯将法庭审理过的交通事故、婚姻家庭、民间借贷、邻里纠纷等案例进行梳理,以案说法,娓娓道来。
“他的课既有‘法言法语’,也有‘明白话’,今后我们的网格员也要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做调解。”茅山管委会社会事务部部长王丽听后很有收获。
“味稻小镇”“西冯草坪”“唐陵苗木”……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句容的土地上缓缓展开。李师柯说,让群众看到山水花园“福地”美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人文之美、乡风之美、司法之美,这是乡村法官的最高追求,也是他始终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