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 推进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这些重要论断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指明了方向和实践路径。
依托思政课推进法治教育一体化,达到德法兼修并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人们对占据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大半的法治教育内容以及法治教育规律认知程度的局限,使得依托思政课平台进行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因而还没有达到德法兼修并深度融合的教育目标。基于此,依托广泛而优质的思政课平台,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按照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要求,及时有效、分层次进入教材,转化教学重要内容,形成大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社会安全稳定、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气象、新风貌,通过思政课教师从道理、法理和哲理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使大中小学生对充分体现人权保障的美好社会制度产生敬意、自信。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所形成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生活空间,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使他们深刻领悟到“良法善治”的价值,形成大中小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这些有助于形成法治建设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法治教育一体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同向同行的大格局,进而使多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理整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塑造高素质的法治教育共同体。思政课教师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有的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和能力无法胜任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思政课程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专业的法治课程设计相对薄弱,使得许多学生走出学校从事思政课教学时,法律知识和法治理论储备不足。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法治建设成果越来越丰富,法治教育内容供给也较为充裕,不同学段的学生对法律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造成思政课教师的总供给与学生的总需求形成落差。为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基础之上,还要统筹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法治素养和能力。一是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强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定期进入法律大讲堂,听法律专业老师讲课,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二是鼓励法律专业毕业生积极进入大中小学做思政课教师,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知识互通,提升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法律知识结构。三是鼓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学校,适当招收法律专业的本科生继续深造,强化后续储备力量资源。配足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塑造高素质法治教育共同体,破解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瓶颈,从而提升大中小学学生法治素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建立健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机制及相关保障机制。从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政治与法治》《法律与逻辑》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来看,同一法律在不同学段都出现了,它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大中小学一以贯之的重点内容。为此,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遵循部门法的法律规范、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特有逻辑结构,科学体现不同学段的特定要求,并设计教学方案。比如,宪法教学。义务教育阶段,以情感培育为主,通过讲身边人尊法守法的法律故事,突出教育学生理解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高中阶段,以知识教育为重点,系统开展宪法教育及法律规则教育,塑造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理念。大学阶段,以思维训练为导向,强化尊重宪法与保障人权等特有原则教育,形成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法治思维,增强学生的公民情怀。与此同时,坚持每年对同学校同学段的不同学生进行课程的满意度、认可度和认同度实证调研。根据相关数据,总结依托思政课平台进行法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针对报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以使之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此外,建立党的组织、教学管理组织和基层教学单位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学校支持、党团组织与少先队合作、教师努力开展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本文为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繁荣创新重点项目“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N2113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