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肃南县“一碗奶茶”专解群众“疙瘩事”
“来来来,喝一碗热奶茶,有话咱们慢慢说!”近日,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红湾社区“阿勒齐”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一场邻里纠纷。
“一碗茶,拉家常,顺心气;两碗茶,听诉求,找症结;三碗茶,释法理,促和解。”这是甘肃省肃南县红湾寺镇红湾社区根据当地民俗创立的“一碗奶茶”矛盾调解法。
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辖区有裕固、藏、蒙、回等22个少数民族。肃南县在探索民族聚居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的过程中,融合各族群众“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特点,在调解过程中以奶茶为“破冰船”,推行“一碗奶茶”调解法,打造出了“枫桥经验”的肃南样板,从而推动矛盾在基层一线化解,隐患在基层一线消除。
“阿勒齐”在裕固语中是“中间人”的意思,是在肃南牧民之间说话极有分量和公平正义的人,由于裕固族人都有喝奶茶的习俗,所以端上一碗滚烫的奶茶,经过一番贴心的劝解,调解员就能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许多邻里纠纷就会得到圆满解决。
据肃南县红湾寺镇红湾社区党委书记马文静介绍,“阿勒齐”调解工作室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主要发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力争“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问题不上行、矛盾不上交”,构建“家庭和美、邻里和气、社区和睦、民族和谐”的工作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阿勒齐”调解工作室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讲清小道理、化解小矛盾、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传递小关爱、选树小榜样,做好辖区矛盾隐患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组建“1+6+N”调解工作队伍,吸纳专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共驻共建单位等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探索推行“三句好话暖人心、一碗奶茶止纷争”,以茶谈心、以茶说事、以茶释法,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隐患在一线消除。找到对矛盾纠纷化解有直接影响的“阿勒齐”,打开“破局”和解的切口,促使纠纷有效化解。强化部门联动,对一时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认真梳理后联系相关部门单位,通过各方力量共同来解决。
社区在处理矛盾纠纷问题时,将被动接待转化为主动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少费心。在处理疑难复杂矛盾纠纷问题时,坚持用事实说话,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创新思维,请矛盾双方共同参与矛盾分析讨论,运用法律知识彻底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将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如今,“阿勒齐”调解工作室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新赛道”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肃南县红湾寺镇,居民即使没有大事,也要去“阿勒齐”调解工作室坐一坐,吐吐不快,唠唠家常。调解工作室里的信息员都会认真记录下一件件“小事”,按照难易程度,分层次、分类别把信息分流给“全科”调解员队伍认领化解,形成工作闭环。伴着袅袅茶香和诙谐的说笑,一桩桩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这种为居民解决“疙瘩事”的方式,让矛盾纠纷解决跑出了“加速度”。
肃南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薛瑞林告诉记者,调解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坚持专业素养与民族情感相结合,选聘了7名通晓民风民俗、熟知政策法规的“双语”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借助语言互通无障碍交流,讲解政策法律,诉说公序良俗,让当事人卸下心防,打开“破局”和解的切口,促使纠纷有效化解。目前,像“阿勒齐”调解、“石榴籽”课堂、“赛罕梅朵”志愿服务等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特色司法服务品牌已遍布全县各地,全县拥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28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670名,涵盖县乡村三级和15个行业领域,基本实现了全领域覆盖。2022年以来,已调处各类纠纷632起,化解率达100%。调解室坚持把普法与调解相结合,受到全县各族群众的称赞,法治的种子在居民群众的心中已落地生根。“阿勒齐”的“一碗奶茶”调解化解矛盾法,已成为肃南县一个响当当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