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法学会工作站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
发挥职能作用 服务法治实践
贵州省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西麓,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个乡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木黄镇位于该县东部,素有印江东大门之称,距离县城约35公里,辖区总面积281.18平方千米,辖44个村居,常住人口2.5万余人。
近年来,木黄镇大力实施法学会工作站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了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的分层递进解纷路径,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建强基层治理组织体系
贵州创新探索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以来,全省法学会系统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以综治中心平台为载体,将法学会工作站“嵌入”网格,把法学会会员全部编入网格管理,广泛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和法律咨询服务,不断填补法学会工作在乡镇(村、居)一线的“空白”和“盲区”。
印江县木黄镇成立了以镇政法委员、副镇长为法学会工作站站长,镇执法大队、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应急管理站、综治办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机构,把法学会工作站建成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窗口,并且还在村级层面同步设立法学会工作站,把驻村干部、片区民警、村干部、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列入工作站成员,使法学会的工作触角不断向基层一线延伸。
镇、村两级工作站设置有矛盾纠纷调解、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心理疏导等多功能工作室,通过研讨、会商的形式,按月召开联席会议,协助乡镇或村居开展公共事项决策、信访积案处置、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积极为基层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处置提供法律意见和相关依据。
此外,法学会工作站的成立,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法律咨询,构建起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据了解,2022年,木黄镇法学会工作站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9起,化解成功率达97%,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80余个。
紧盯基层治理关键环节
印江县木黄镇探索运用“3+2”模式,即用好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三类微信群,开好两次议事堂会议,充分发挥联户长、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各村的网格员利用“网格通”App,每月向综治中心、法学会工作站上报综治维稳工作信息,再由综治中心、法学会工作站根据汇总的信息,逐个分析研判,分类分层讨论,结合工作职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明确专人牵头负责,建立限时办结机制。
针对镇内的疑难纠纷,综治中心和法学会工作站充分发挥“指挥部”作用,制定“一事一专班”的服务模式,分类提出处理建议,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处理。通过台账管理、清单交办、包保跟踪和反馈归档环节,形成分流转办闭环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
综治中心、法学会工作站坚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跟踪稳控”的思路,依托联席会议和议事堂会议,为解决全镇矛盾纠纷、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提供决策和法律依据。
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木黄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采取“台账管理,清单交办、跟踪督办和化繁为简”的方式,做到摸清底数,预判风险,跟踪督办和分类处理,确保镇综治中心、法学会工作站跟踪办理事项“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五员三报”明职责,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围绕“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木黄镇发挥村级综治中心和法学会工作站“五员三报”,即宣传员、排查员、调解员、信息员、情报员,报纠纷、报隐患、报事故作用,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排查矛盾纠纷隐患。采集更新联户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动态掌握联户内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情况,重点关注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特殊人群、“三留守”人员等,为基层法学会工作站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调两议”强治理,法学会工作站融入村级综治中心三级微信工作群,整合法学会工作站成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开展工作站“六诊”运行模式,即日常“坐诊”、预约“就诊”、个性“巡诊”、电话“听诊”、定点“义诊”、集体“会诊”,围绕村“两委”疑难矛盾纠纷,提供决策、处置法律意见和依据,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木黄镇以“问题清仓见底,措施办法用足”为目标导向,促进了全镇社会大局稳定,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