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既有利于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有利于广大师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优化法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理念,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调整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思政教学目标和思政元素贯穿于法学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考核等各个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所有法学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等都要设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制定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制度、规范、仪式与流程;在课程设计上,各门课程基于自身属性设计合理的思政元素,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悟;在教学计划上,要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将法学专业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法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和引领力;在课程考核上,要建立多元考评体系,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和科学性,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根底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良好社会责任和职业素养的新时代法治人才。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通过强化法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讲深、讲活、做实、做好”。第一,法学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一位法学专业教师应担的责任,要破除专业教师只讲专业忽视育人功能的误区,解决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要在专业教育中加强思政元素融入,既授业又育人。第二,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法学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通法学理论和方法,有完成法学专业教学任务的知识储备。第三,提升法学专业教师政治素养。法学专业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第四,增强法学专业教师的融会贯通能力。课程思政不是对现有思政课程的机械重复,而是在法学专业教育中隐性地融入思政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能够找准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法学专业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连接点、隐性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按照法学专业课程思政预设的教育目标塑造自己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加强法学专业教材建设。教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融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提高法学教材的质量至关重要。首先,要确保法学教材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课程思政融于法学专业课程,要求法学教材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全面、准确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鼓励各院校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引导下编写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教材。其次,要确保法学教材在内容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法学教材在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应在每一节设置体现思政元素与本节知识点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最后,要确保法学教材形式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法学教材形式上应在每一章正文内容之前设置内容提要,对本章所涉及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加以梳理,特别是对本章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示性说明;在每章结尾处应设置小结,对本章的知识进行概括,尤其是对本章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各章结束后应设置思考题目,且题目设计要考察各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精心设计法学专业课堂教学。法学教育课程思政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必须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基因”,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法学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为了思政教育而改变专业课的专业性,也不能忽视专业课中所潜藏的思政元素和内容,需要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巧妙地把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其一,精心编写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思政教育的地位、环节和形式,在课程目标、课程重点难点、课程导入、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其二,精确把握法学课程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其三,精心设计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法学专业课通常会涉及相关的法律文化、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灵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四,不断优化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机会,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促进对学生的价值传输。同时,法学课程思政改革还要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制度定位、价值取向,分析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一是建立政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等接收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制度,积极拓宽法学专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渠道。二是建立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将学校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法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三是运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当事人、法官、检察官等角色,帮助学生在提高法律实务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法学课程思政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念。四是大力推进法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普法宣传、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