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霞浦多维度发展海上“枫桥经验”
法学会会员上渔排参与定分止争
初夏,阳光正好。
乘船穿梭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航道上,机器轰鸣,船来船往,一串串海带随波起伏,一口口网箱整齐划一,延绵不见尽头……记者所见所闻,是一派繁忙有序的劳动景象。
霞浦是海洋渔业大县,年水产品总量保持在45万吨以上,渔业总产值超100亿元,位居福建省前列。在霞浦海洋经济一片繁荣发展的背后,处处都闪动着政法部门人员、法学会会员保驾护航的身影。
近年来,霞浦县委政法委及其政法部门、法学会主动融入地方中心工作,积极打造新时代“海上枫桥”,以溪南镇七星海域海上综治中心为基础,通过开发“海上社区智慧平台”、打造“海上智慧渔排”、成立“宁德市中国法学会会员海上工作室”(以下简称“会员海上工作室”)、建设海上“1+7+N”法治服务矩阵等系列举措,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海上枫桥”新路径,为地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小中心”发挥海上治理大功效
“七星海域是溪南镇最大的养殖区,海上渔排常住养殖人员7000多人。每年海参、大黄鱼养殖高峰期,外地务工人员高达2万余人。以往这里的海区呈现出矛盾纠纷多、无证船舶多、流动人口多、安全隐患多、治安形势复杂等‘四多一复杂’状况。”溪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王逢兴道出了建立海上综治中心的初衷。
2020年初,在溪南镇完成海上养殖综合整治转型升级后,霞浦县委政法委立即关注到海上的矛盾纠纷、治安隐患等问题,迅速联合溪南镇在七星海域渔排成立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海上综治中心。
20多平方米,与一眼望不到边的海域相比,实在不起眼,但这里却一应俱全。记者看到,海上综治中心不仅有专人值班、法学会会员“坐诊”,还设置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受理登记等窗口,负责平安建设、信访维稳、治安防控、矛盾化解、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应急处置等工作。
“海上综治中心是为广大渔民说难事、解愁事、办实事的地方。这里的渔民很多都是外地人,他们遇到困难或纠纷,都会找中心帮助解决。”人民调解员李彦敏介绍道:“化解群众矛盾是中心的一项基本工作,百姓的每一件急难愁盼都是大民生!”
今年2月2日,外地务工人员张某在七星海域捕捞作业中,突发意外死亡。事发后,死者家属第一时间找到综治中心寻求帮助。调解员立即介入,迅速了解双方情况。由于在赔偿金额上存在较大争议,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调解员迅速厘清争议焦点,认真研究、分析责任,一方面认真倾听死者家属诉说,做好思想安抚工作,引导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另一方面依法依理说服雇主,希望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出发,适当地提高补偿。经过5天持续多轮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签订赔偿协议。一起意外死亡赔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据统计,自2020年七星海域海上综治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受理各类海上矛盾纠纷45起,成功调解率100%,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矛盾不上交”。
“小工作室”释放定分止争大能量
谈及七星海域海上综治中心,不得不提到“会员海上工作室”,这是福建省乃至全国首个成立在渔排上的市级法学会“会员海上工作室”。该工作室助力海上综治中心工作,在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纠纷化解等方面积极贡献法学会力量。
今年1月7日,吴某在七星海域某渔排作业时,手指不慎被机器卷入,造成右手中指两节被绞断。吴某要求雇主阮某一次性补偿5-6万元,但阮某称之前已支付了吴某3.1万元作为医疗费、来回的车费等,再出3万元作为补偿已经是极限。双方就医疗费、补偿费等相关费用的金额发生分歧,引发纠纷。海上社区工作人员引导当事双方到“会员海上工作室”进行调解。法学会会员谢友忠作为主要调解员,在了解了双方的心理补偿价位后,多方走访,对双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解后,双方各退让一步,阮某一次性补偿吴某误工费、补偿费等相关费用4.5万元。双方都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
在今年3月,他还参与化解了一起劳务纠纷死亡赔偿案。3月29日下午四点左右,在七星海域某渔排上,务工人员胡某艳突觉身体不适,送医途中病逝。其丈夫张某俊与雇主曲某队就胡某艳的死亡补助、丧葬费等相关费用产生分歧,引发纠纷。双方来到“会员海上工作室”进行调解。正式调解前,谢友忠分别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调解过程中,先将双方当事人分开,分环节逐个做工作,恰到好处地稳控了双方情绪。特别是在作死者家属的工作中,他对该事件进行剖析,表达理解和同情的同时,也站在死者家属角度权衡利弊。之后,谢友忠等又向雇主曲某队释法明理,耐心细致地对曲某队做解释、说服工作。经过谢友忠的耐心调解,双方同意由曲某队一次性赔偿张某俊丧葬费、死亡补助等相关费用合计16万元。这样一起易引发信访的案件,仅花了四天时间就在“会员海上工作室”得到了化解,最终案结事了。
不仅如此,宁德市、霞浦县两级法学会还通过“会员海上工作室”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活动,向海上群众发放反有组织犯罪法,防范养老、电信网络诈骗等普法宣传材料,引导海上养殖户自觉增强法治意识,遇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向“会员海上工作室”寻求帮助。
“小矩阵”撬动融合共治大格局
打造七星海域海上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各部门特别是政法部门的力量参与共建共治是实现海上善治法治的根本路径。
2022年,霞浦县委政法委在七星海域渔排建设海上“1+7+N”法治服务矩阵,即依托“1”个海上综治中心,凝聚海上社区党支部、海上枫桥便民服务中心、“会员海上工作室”、海上警务室、七星诉非联动工作站、海洋生态检察工作室、海上信访评理室“7”类载体,最大限度发挥党员、法官、检察干警、民警、法学会会员、网格员等“N”种力量作用,打造具有霞浦特色的海上社会治理新格局。
“海上管理比陆上困难得多,我们把各部门人员力量集中起来,再进行网格划分,把人员全部下沉到网格中,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服务格局。”霞浦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七星海域目前共设有“三级网格”治理体系,以七星海域为“一级网格”,由镇分管领导担任网格长,再将溪南海域划分为5个“二级网格”,以渔排养殖点为基础,细化20个“三级网格”,选齐配强海区网格员65名,加强对网格内“人、海、船、排、事”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渔排智能管理,霞浦县委政法委还联合公安、海渔、海警等部门,对海上养殖渔排进行统一编码,安装二维码门牌,打造“海上智慧渔排”,实现每座渔排底数清、情况明,不仅克服海上渔排位置随潮汐变化、难以第一件时间确认渔排位置的难题,还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渔排人员流动性强,导致管理缺位的问题。
与海共生,向海图强。如今,七星海域海上综治中心不仅成为霞浦海域治理共建共治的一条新路线,更成为建设平安和谐海域、护航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座璀璨耀眼的“海上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