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外在张力》札记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外在张力》札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诸多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中,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行政法学院教授、法治学院教授钱锦宇的著作《法治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外在张力》一书别具创新、特色鲜明。该书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主题主线,通过法学研究视角,结合具体治理实践中的重大改革进行生动阐述,行文立意既格局恢宏又鞭辟入里。通观该书,呈现出三大特色。
全书贯穿法治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句名言充分说明法治对于国家强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本书行文立意有一个鲜明的逻辑前提,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将该书定位为通过法治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就使得本书呈现出清晰的问题意识、历史关怀和时代使命。作者提出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是多维度和结构性的,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提供正当性、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础,发挥权力规制和人权保障的功能。
全书关注并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只有真正基于中国立场、呈现清晰的中国问题意识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路径方式的法治,才能有效地落实、保障和推行中国自身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之所以一定要强调“中国模式”,是因为一方面法治作为世界各国均认同的具有正当性的统治模式,有其自身的普遍性,例如强调通过法律实施治理、宪法法律至上、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观念和原则,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又不同,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基本原则等,决定着法治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行中必须要体现出的特殊性。如果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治理模式套用到任何一个国家,是很难实现其内含的价值和预设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全书融合善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的本意是良好的治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保障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该书的内容对于善治的表达体现得淋漓尽致,是对以往治理的继承和完善,更是一种创造和超越。作者在书中强调,善治的核心是多元共治,扩大治理参与的多样化,让各种积极的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中,力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活动应该是以一种有序的、有效的合作治理的方式进行,应该是一种有序的善治过程。对于迈入21世纪的全人类而言,最为重大的主题就是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大变局下,以何种治理模式谋得全人类的生存、和平发展。这个答案就是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善治。善治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善治的本质是“一体多元”,“一体”即寻求社会利益、人类利益最大化,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理论表达,这一充满当代中国智慧的新概念,不仅植根于全球治理需求的现实经验之中,而且植根于人类智慧累积的创新发展之中;“多元”是多元治理系统的协同与合作,主要体现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执政党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多元协同,通过政治干预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体利益的最大平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本书力图描述中国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外在张力,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剖析现代国家治理的规则系统,并在国家治理迈向全球治理的逻辑脉络下,描绘全球化时代治理的中国理念与方案,最终阐明以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的现代中国治理模式的构建。对于未来的学术研究,在理解国家治理这一主题时不能仅局限于固有思维与理论框架,而应从政治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多角度进行解读,以获取对于国家治理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深刻的思考。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