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和警察到边检民警“国门”护航人马義超的热血青春

  马義超的警服醒目处,已然被排得满满的两列勋章“占领”——联合国和平勋章、和平使命纪念章和一等功奖章是表彰他在利比里亚维和时期的突出表现,三等功奖章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奖章则是对他边检工作的肯定。

  他的荣耀并不止于此。前不久,喜讯再度传来,马義超作为浙江省杭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副队长,获得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提名奖,以及浙江最美“国门”护航人的称号。

  采访中的马義超,说话带着军人的干练,并且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十年蜕变,他从耐不住性子敲章盖戳的边检新人到信念坚定的边检先锋。领导评价他,敢闯敢拼又心细如发。马義超用一句话解释所有成就:“我不喜欢待在舒适圈里。”


  从新兵到战士

  学生时代的马義超,就向往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他大学刚毕业时最喜欢的诗句。带着一腔热血,马義超考入浙江边防总队,进入杭州边检站空港工作。

  然而,现实工作生活和想象中完全不同,马義超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地查验旅客证件,单调而枯燥。当他工作第二年时,浙江公安边防总队组建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马義超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他是站里第一批主动报名的。”杭州边检站执勤一队教导员钱烽说。怕家人和当时的未婚妻不同意,马義超甚至没和他们提前商量,直到维和警察将要进行集中培训,临行前才透露已经参加了维和部队。

  聊起这段报名的经历,马義超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承认那时年轻气盛,甚至带着些盲目。不过,正是这个有些固执的决定,促使他成长为一名沉稳而充满信念的真正战士,在未来许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无往不利。

  利比里亚时间2016年2月10日下午,首都蒙罗维亚罗伯茨国际机场,空中飘着雨丝,刚落地的马義超作为先遣队队员,坐上前往临时营地的大巴。窗外的景象一晃而过,梅苏拉多大桥上的灯柱已不完整,并且和桥墩一样布满弹孔,雨水洗不去上面被战火熏黑的痕迹。在内战结束后的第十三年,这个西非小国仍未走出战争的阴霾,仍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关于利比里亚的背景,培训时马義超早已熟稔于心,但他目睹当地饿坏的孩子去垃圾堆里翻找食物和生活用品时,他还是被结结实实地震惊了。一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小女孩从垃圾堆里捡到一块废弃的展板,上面贴着一张中国学生上课的照片,图片上是明亮干净的课堂。小女孩喜欢这块展板,准备把它带回家。

  马義超久久无法从这一幕中回过神来,他想起那句网络金句: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不过我们刚好生活在中国。这是他第一次真切而强烈地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自己所肩负的职责。

  实际上,马義超所在的第四支中国防暴队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随着战后的利比里亚逐渐得到恢复,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对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利团)进行撤裁并重新划分责任区。

  由于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格林维尔市的优异表现,联利团同意将第四支中国防暴队换防至首都蒙罗维亚,这是中国防暴队首次进驻利比里亚首都。

  马義超抵达格林维尔老营地时,雨季即将来临,通往蒙罗维亚的道路很快将变得泥泞难行,但根据安排须赶在雨季前完成移防。时间紧迫,中国防暴队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是将32万件物资从老营地搬迁至300公里之外的新营地,但联利团提供的运输装备十分有限。

  争取运输物资的任务落在了担任防暴队指挥中心后勤联络官的马義超身上。他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相关规定,然后据理力争,要求优先使用装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个月,中国防暴队按计划完成迁移,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速度”。

  一年时间,第四支中国防暴队硕果累累,成为首支被利比里亚总统、联合国秘书长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签令表彰的队伍,也是首支被联合国总部授予“联合国任务区最佳实践奖”的中国防暴队。

  事事冲在前的马義超,也成为同批维和警察中为数不多的一等功获得者。钱烽说,马義超身上有股劲,参加维和是闯劲,在边检站是拼劲。

  维和归来重回边检岗位的马義超,对工作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格局打开。”作为抵御境外外来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和制止境内违法犯罪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边检工作不是核对护照信息、盖个章就完事,更需要边检民警全程警惕审视,不放过任何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

  马義超会注意选择队伍最长一列窗口排队的可疑旅客,会主动和可疑人员聊天套话,从对方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中捕捉端倪。

  媒体夸他有一双“鹰眼”,马義超笑笑:“经验积累而已。”他习惯通过记笔记来掌握工作要点、复盘经验,到今天已积累下十余本笔记,这还不算他发表的450余篇识别伪假证件研究类文章和案情分析类文章。这些研究记下了马義超总结的15项“技战法”,能够快速有效锁定不法分子。

  2020年起,出入境检查从过去的以打击非法居留、偷渡为主,发展到开展反恐防回流工作、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新时期提出了构建边检全维度审查的新要求,对边检民警的功力考验再度升级。

  亚运会召开在即,马義超又马不停蹄地撰写《亚运系列出入境证件研究专刊》及分析跨境违法犯罪风险的《证研快报》,为边检一线人员提供指南。


  战 疫

  从利比里亚回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午夜梦萦,恍惚间马義超以为自己仍在去往蒙罗维亚的路上。猛士越野车轧过坑洼不平的道路,战士们的身体也随之一路摇晃,闷热的作战服黏糊糊地贴在身上,马義超醒来又睡去,他实在太缺觉了。

  白天争物资,晚上写报告,还要不时挤出时间随队做翻译,在利比里亚的第一个月,马義超几乎每天只睡四小时。一次协调船运,他希望一趟多装些物资,但大副坚持自己的载重原则,两人一言不合起了争执。连日的疲累加上急火攻心,让站在横梁上的马義超感到一阵晕眩,差点掉下船去。

  当时的利比里亚是埃博拉疫情重灾区,马義超和战友顶着当地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每个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全副武装,不仅要预防地方武装团体的擦枪走火,还要做好疫情防护,小心应对埃博拉病毒和其他传染病。这段高密度行军生活,在马義超的人生中烙下滚烫的烙印,多年后依然留有余温。

  2020年除夕夜,新冠疫情在国内蔓延。远在舟山老家的马義超突然接到电话,一架搭载百余名来自涉疫重点地区旅客的航班即将降落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需要他立即决定如何安排查验人员。

  马義超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再合适不过了。经过维和的洗礼,无论是身体素质、意志力,还是防疫意识,自己都是最佳人选。于是,他成为站里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队长,专门处置最紧急、最危险的情况。

  “其实想起来有些后怕。”马義超坦言,那时还没有防护服和护目镜,口罩又有限。而对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自己心里也没底。但靠着一股责任感,“让我上,我就上了。”马義超说。

  疫情初期,站里进行防疫闭环管理,每批执勤民警21天一轮岗,警力变得紧张起来,这意味着每名执勤民警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翻了几倍。高强度工作让人崩溃。夏天去停机坪进行机体检查时,队员们顶着烈日,憋在防护服里长时间暴晒,很容易中暑甚至休克。

  马義超的维和经验又派上了用场,他教队员调节心理预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又教他们趁执勤间隙到阴凉处短暂调整,以适应连轴转的工作。

  “那时候其实很难,我们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和预案,都是边摸索边干。”钱烽说,马義超主动向海关检疫部门、卫健委等部门学习,牵头制作完成《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期间涉传染病疫情航班专项边防检查工作方案》。这份防疫方案后来在全国推广开来。

  隔离期回不了家,队员们情绪低落,马義超就发动大家用摄影录像记录工作点滴来排解消极情绪,由他申请成立的“小马奔腾”新媒体工作室逐渐壮大。说起来,马義超的摄影技能也是在维和时练就的。同队伍的一名士官是个摄影大师,马義超和不少战友都成了他的徒弟。

  现在,马義超也有了自己的徒弟。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创作的微视频《战疫的青春最美丽》被央视频转载,法治宣传动画片《选择》代表浙江总站参加第十八届全国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