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浙江法学会实践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百名村民与区政府对簿公堂的拆迁纠纷,最终全部通过调解解决,关系金义新区新城建设的重点工程如今也紧锣密鼓地顺利推进。这得益于金东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精准的法律服务和扎实细致的工作。
浙江省法学会秘书长赵年国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浙江各级法学会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过程中,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政府排忧、为百姓解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探索出各具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金东区金义新区新城建设涉及该区4个镇、街的7个行政村和11个自然村的拆迁。有100名村民对拆迁改造补偿安置方案不满意,提起行政复议。其中有部分村民以金东区人民政府为被告起诉至法院。
“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高度重视,立即制定方案依法推进化解工作。”金东区法学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金东区法学会联合区司法局组织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和行政法律顾问团,成立政策咨询组进入各村驻点,一家一户地与当事人会面了解情况,得知原来大部分村民对补偿政策存在误读。
政策咨询组向当事村民出具了法律意见书,并予以讲解。很快大部分当事村民经调解息诉。起诉到法院的村民也分别在开庭前和开庭后撤诉。至此,100名打官司的村民全部通过调解和解。
“这一系列拆迁纠纷的化解,显示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强大生命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走村串户,与村民谈心,掌握真实情况,对症下药;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有权威,又是第三方,百姓信得过,能一言九鼎,在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又一发展。”金东区法学会负责人表示。
赵年国告诉记者,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打造更加专业精准的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法治专业力量下沉到基层。浙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是集全省法学法律专家精英智慧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最紧要最急迫最棘手矛盾纠纷问题的创新举措之一。该制度通过对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疑难复杂问题进行专家会诊、合力攻坚,推动浙江省重大矛盾纠纷存量、信访积案总量明显下降,促进依法行政能力、执法司法公信力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这其中,浙江各级法学会建立上下联合、共享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资源的工作机制,是化解基层疑难杂症矛盾纠纷的一条经验。
在浙江省常山县,有三起分别涉及黑恶团伙涉案财产处置、“帮信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适用、网上发布不实举报信息法律适用问题的疑难案件困扰着当地的执法机关。浙江省法学会组织由3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组成的团队,与当地专家一起“会诊”,从刑法、刑诉法、法理学、行政法规等角度逐一解答法律难题,并就如何化解矛盾纠纷给出意见建议。
而针对浙江省海宁市发生的一起涉法涉诉疑难案件,嘉兴市法学会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联手当地专家一起“把脉”。就案件中离婚后子女探视权以及过户补偿、金融借款合同中物的担保履行及一房多卖案件执行时如何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等问题,专家团当场剖析,提出意见建议,从而拓宽了当地疑难案件化解的工作思路。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但当基层没有能力化解一些矛盾纠纷时怎么办?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解决了这个问题。浙江省法学会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基层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智力支持,既切实助力基层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也强化了法学法律专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浙江省法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地制宜探索不同治理路径
记者了解到,浙江各级法学会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路径。
杭州市建德市在建设共富体草莓产业园项目时,需在2022年完成150亩的土地流转。这涉及建德市安仁村征地,其中村民梁某租赁村集体的27亩土地合同到期不愿腾退,要求村委会赔偿土地上农作物损失80万元,发生纠纷后信访。
为“啃”下这个硬骨头。建德市法学会依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当地各部门建立了“三级过滤+四方联调”多元解纷机制。“三级过滤”即三级调解指挥系统,第一级村干部、党员现场调,第二级司法介入联合调,第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指导调;“四方联调”即市级部门、乡镇街道、村社、社会力量四方联动调解。
在这个机制下,建德市法学会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联合有关部门对梁某信访案召开“一事一议”座谈会。专家们分别从共富体草莓产业园规划、建设、梁某的诉求及其家庭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剖析该信访案形成原因并提出化解对策。
专家们还借助浙江省首个“共富联合体共享法庭”,通过视频连线,多次对梁某释法说理。专家们专门搜集了类似9个判例,截取相关庭审直播过程,通过共享法庭与梁某边看庭审,边释法说理,答疑解惑,并指导村委会制作书面告知书,明确告知梁某2022年6月30日以后不再续约。
在第一次调解取得进展后,第二次调解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及镇村干部采取“背靠背”调解方法,分别对村委会负责人、梁某及其妻子调解。双方都作出让步,村委会同意等梁某所租土地上农产品成熟收获后再终止租期,并免除这期间的土地租金;梁某承诺2022年10月底前将所租土地上的农作物全部清理完毕,不再主张任何赔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至此,这起历时3年的矛盾纠纷圆满化解,使共富体草莓产业园二期项目得到全面启动。
建德市法学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疑难纠纷的调处,为其他类似情况提供了很好示范,“三级过滤+四方联调”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发挥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作用,解决了基层调解力量不足、调解组织不够专业的问题,通过法学法律专业人员力量整合,联动“会诊把脉”,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应关注更深层次的源头治理问题,以实现“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为此,浙江省各级法学会致力于向矛盾纠纷源头防控延伸,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作用,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各方面力量和各种资源,形成“源头治理”的合力。
宁波市轨道交通7号线涉及鄞州区723户居民的国有土地征收,在该项目启动前,为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由此而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隐患,宁波市法学会和鄞州区法学会组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对该项目进行涉稳风险评估。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根据《宁波市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重点对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被征收房屋基本情况、利益相关者意见诉求、基层组织意见、征收现场工作组意见、舆情舆论等开展深入细致调查。并围绕征收补偿价格、安置房源、房屋用途认定、承租房腾退、历史遗留等问题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
在调查中,专家团队通过走进拆迁户家中、在社区开座谈会、实地踏勘问询等方式,了解到利益相关人的诉求主要集中在预评估价格、安置房源、“破墙开店”补偿、个人情感等方面,对征收事项本身并非不支持、不认可。
专家团队对该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该项目合法、合规、合理、可行,引发的矛盾问题能得到有效控制,为中低风险。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七项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包括落实“阳光征收”各项规定,优化产权调换房源供给,提供更多合适的安置房源选择,协助落实搬迁及腾退事宜,特别是重点做好老年群体保障工作,依法解决房屋用途认定问题,协调解决租赁双方补偿清退,加强政策宣传,及时全面答疑解惑,引导舆论,构建风险管理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和快速灵敏的应急处置机制,落实风险预防、化解工作职责等。
专家团队出具了该项目社会风险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后,宁波市法学会组织召开报告评审会,相关单位提出修改意见。专家团队据此对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正式报告。相关部门单位根据评估报告提出的建议,全面落实各项风险防范化解措施。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实施。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出具的报告内容全面、科学合理,风险点排摸精准,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该项目的房屋征收方案,实现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减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保障了项目稳步推进。”该项目拆迁办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出台的《关于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将服务范围确定在全力服务保障“四个重大”,包括对党委和政府拟出台的重大政策举措,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矛盾纠纷提出法律咨询意见,以充分发挥法学法律专家在参与社会治理、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底,浙江全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先后提出政法决策参考建议22件,共参与重大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423场次,提出法律建议845条,助力化解重大矛盾纠纷412件、信访积案223起,及时帮助基层单位排除了一大批涉法涉稳风险隐患,有力地推进了基层社会依法治理,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浙江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封利强认为,浙江省各级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的实践,有利于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服务法治建设重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平台,并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以及精神价值与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