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店回归真实
“达人探店”“达人种草”“达人体验”……从5月1日起,随着《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的实施,这类短视频被明确属于互联网广告,必须标明“广告”字样,不得误导消费者。(5月3日《太原日报》)
“不能错过的宝藏店铺”“味道绝绝子”“美食界天花板”……近年来,一些网络社交平台兴起博主探店模式,博主将自己在餐馆、旅馆、景点的消费体验在网上发布,有的博主将消费过程现场直播,吸引其他人前往消费。但与此同时,虚假推荐、数据造假、恶意差评等乱象,令消费者和商家叫苦不迭。
探店归根到底是第三方评价,重在公正、客观、真实,这是其价值和生命力所在。实际上从一开始,很多探店人员也是这样做的。不过,随着流量可以变现,特别是消费者和商家对探店信息的日益重视,有的人被利益遮蔽双眼,放弃价值坚守、背离初心,变成“一切向钱看”,只要“钱给到位”,即便是“豆腐渣也能夸成一朵花”,如果是“差钱”或不给“好处费”,纵是“美若天仙也想法污蔑成丑八怪”。把探店异化为自我牟利的工具,既蒙蔽了消费者,让其难以获得真实信息,更是对商家的一种勒索和敲诈。这样的“探钱式”探店毫无意义,如此非法的牟利方式不能容忍。
防止探店变探钱,需要有关方面积极行动。探店野蛮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博主往往拿探店是体验而不是广告推卸责任。《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探店类短视频属于互联网广告,必须标明“广告”字样,压缩了博主打“擦边球”的空间,有助于打消其侥幸心理,倒逼其“守好嘴、讲实情”。在扎牢制度笼子的同时,也要强化监管,要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网络平台针对探店建立健全相关规范,并完善平台对探店资质审核、探店信息真伪、探店行为监督的监管责任。今年2月,抖音生活服务发布了行业首个《餐饮探店规范》,通过警告、下架视频、账号降级、封禁投稿等处罚打击探店虚假宣传行为,为平台净化探店行为开了一个好头。
让探店回归真实,离不开相关部门积极努力,也需要商家广泛参与。对于探店,商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直播探店不过是扩大宣传的方式而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口碑。否则,如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过关,再巧的营销、再多的口舌也是徒劳。因此,商家在利用直播探店进行推介的同时,更要把心思放在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不断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好的体验。同时,对于个别不给钱就“抹黑”的探店人员,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由于探店人员给出的评价“名不副实”甚至与现实差距巨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进行“反推荐”宣传。这是对探店人员投下的“不信任票”,更是对其做好服务的一种倒逼手段。探店博主应从中得到启示,用心服务,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获得大家信任,取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