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法学会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助力海丝中央法务区高质量发展

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的“厦门实践”


  3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国际调解高峰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该论坛以“挑战、创新、机遇——努力构建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新格局”为主题,积极探讨海丝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海丝中央法务区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举办的又一场国际峰会,也是厦门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推动涉外法律服务交流协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福建积极打造法治强省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成为一块关键拼图,厦门、福州、泉州三个片区同步发展,效果明显。其中,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在厦门市委政法委牵头、市法学会及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下,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贡献法治力量,成效显著。


  以“法”为媒,持续扩大法务交流“朋友圈”

  2021年11月,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启动建设,厦门市依托市委政法委设立厦门市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厦门市海丝法务办),抽调优秀挂职干部组建工作专班,设立秘书处,创新推出“专项服务、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司法保障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向海丝中央法务区汇聚。

  “作为亲历者,我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的调研筹备、启动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该片区在建设过程中,以活动扩影响,以项目聚资源,以产业促发展,以保障强支撑,积蓄发展后劲,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方位的法治生态圈,为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法治引擎。”厦门市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厦门市海丝法务办副主任吴少鹰说。

  当时,吴少鹰任厦门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受命参与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工作专班筹备、建设等具体工作。在此期间,厦门市法学会积极组织高校法学专家及政法部门法务专家围绕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的建设多次开展专题研讨会、论证会,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建设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同时,厦门市法学会部分直属研究会多次组织专题沙龙、讲座,为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建言献策。

  据了解,2021年11月,在厦门举办的海丝中央法务区启动大会暨首届论坛上,《海丝中央法务区总体建设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明确了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的战略方向、总体要求、建设重点、保障措施和牵头单位等。2022年9月,第二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在厦门举办。论坛期间,海丝中央法务区发布了“构建全链条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体系”“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ICDPASO)设立厦门代表处”等“十大建设成果”,备受社会关注。

  “这‘十大建设成果’是从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启动以来取得的近百项成果中推选出来的,具有较大的创新性、示范性、影响力。”厦门市海丝法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厦门举办的第七届国际调解高峰论坛同样成果丰硕:继2022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国际法务运营平台投入运行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海上丝路仲裁中心在论坛上正式揭牌;继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厦门、泉州设立国际商事法庭并在厦门设立涉外海事法庭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在这次论坛上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此外,一年多来,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还从市场主体“用户”角度出发,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先后举办了中国-新加坡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厦门金融司法协同论坛、海丝中央法务区系列高端讲堂等,积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惠企便民,努力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寻找了六年,我瞄准了海丝中央法务区推出的法务科技产业基金。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法务科技产业新赛道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某投资集团创新科技产业合伙人张跃光告诉记者,他相信,这里未来会成为高品质的一流法治建设高地。

  张跃光的话代表了驻留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的众多法务工作者、企业管理者的心声。

  记者了解到,随着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机制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法务机构加速入驻。截至2023年3月底,该片区新引入法务机构(项目)107个,集聚传统法务、泛法务和法务科技企业800余家,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规在2022年相继出台,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对此,厦门市海丝法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福建省、厦门市为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法务环境,但作为法务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还应当思考海丝中央法务区聚集了大量法务机构、企业之后,如何通过该平台助力外向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让更多国内“头部”企业、海外名企安心“留厦”发展,让跨国企业或机构依法合规安全“出海”。

  为此,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作了大量探索和尝试,不仅在线下建实体,还大力推动法务机构由线下服务向线上延伸,通过“海丝中央法务区·云平台”,推出法律咨询、合同审核等线上公共法律服务。不久前,该“云平台”升级推出掌上版,依托云应用、云法务、云课堂、云展厅、云资源“五朵云”,打造全新体验的“海丝法务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在线法律咨询、在线调解、在线公证、在线诉讼等线上法律服务,不断增加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截至2023年3月,该“云平台”访问量达13万多人次,注册用户1.2万人。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2022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出台了海丝中央法务区面向金砖国家提供法律服务的十项措施,与厦门市金砖办共建“金砖法务特色专区”;打造由国际法务运营平台、福建省域外法查明中心、东盟国家法律查明服务海丝中央法务区中心、金砖国家法律服务中心、海丝法务国际税收服务中心、厦门市丝路企业数字化合规服务中心组成的“一平台、五中心”国际法律服务矩阵,推动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公司的产品主要销往金砖国家和RCEP国家。目前,我们在海丝中央法务区就可以享受域外法查明服务,太方便了。”不久前,在厦门金谷域外法查明中心咨询完“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南非需要注意哪些风险”等相关事宜后,厦门某机械股份公司法务负责人说。

  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不但通过高质量的涉外法律服务,护航国内企业“走出去”,还积极把境外企业“请进来”。不久前,来自金砖国家某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圆满完成在厦门的考察任务后,正在紧锣密鼓办理公司“驻厦”事宜。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加大惠企服务力度,开展了‘法律服务进千企惠万企’活动。”厦门市海丝法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以外贸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生物医药企业以及主营业务面向金砖国家的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了一系列法律服务活动;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遴选海丝中央法务区首批企业外贸合规服务机构,帮助企业防范化解外贸合规风险,为企业“留厦”“出海”保驾护航。


  筑巢引凤,不断汇聚高端法学法律人才参与建设

  “海丝中央法务区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诸多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动员境内外社会资源,尤其是动员、组织国内外法学界、法律界、法务界、商界的专业人士共聚厦门,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会长沈四宝在首届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上如是说。

  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与大力吸引人才密不可分。厦门市海丝法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丝中央法务区需要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共同推动实现。为此,我们‘筑巢引凤’,不断把法学法律专家学者‘请进来’,把全国的法治人才特别是涉外法律人才‘吸引来’,共同为海丝中央法务区的建设和发展助力。”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11月启动建设时,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就聘请22名来自国内一流高校法学院、法务机构的专家学者为首批专家顾问。其中,既有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黄进这样的全国法学界“大咖”,也有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法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这样的本土法学专家。这些受聘专家顾问立足海丝中央法务区实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前瞻性开展海丝中央法务区未来发展和热点问题研究,为法务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库支撑。

  同时,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还以专业院校为依托,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厦门市委党校共建研究培训基地,组建由高校专家学者以及全市优秀律师组成的涉外商事法律顾问团,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专题研讨,编制海丝中央法务区白皮书。

  另外,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以专门队伍为支撑,推动福建律师学院落户厦门;首批设立了3家人才交流与培训基地,依托社会化力量参与法治人才培育。2022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组织涉外法律业务培训110多场、培训1.3万余人次。同时,研究起草支持海丝中央法务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吸引涉外和涉港澳台优秀法务人才到厦门工作。

  “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培育产业发展、服务市场主体、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品牌影响、法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要持续发力。”厦门市海丝法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市海丝法务办今年将继续锚定建设“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法务科技创新聚集地、两岸融合发展法治实践地、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示范地、数字经济治理先行地”的发展方向,努力推动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