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滨州用“心语”守护城市平安
打造心理服务品牌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近期,家住山东省滨州市的王林(化名)父母发现,正在上高三的王林回到家后总不爱说话,吃饭的时候都在发呆。他们担心孩子因学习压力大引发心理问题,经过与孩子沟通后,带着孩子来到滨州市沾化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找到心理咨询师尹正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经过尹正的一番疏导,王林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压抑的心情得到疏解。王林感谢道:“我现在也正视到原来存在心理问题,走出来了,真的感觉天空一片晴朗,非常感谢尹老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滨州市委政法委以建设“心安城市”为目标,将人民群众心理问题等新需求纳入社会治理总体布局,打造“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品牌,蹚出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积极贡献。截至目前,滨州市已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102个,实现心理咨询室县乡两级100%全覆盖。
创建“滨州心语”社会健康服务中心体系
滨州市委政法委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现:个别群众因为家庭工作矛盾突出、生活不如意等导致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容易引发极端性负面事件,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隐患。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专家王达(化名)一语中的指出其中缘由,他认为许多恶性案件的发生并非由于群众病理、生理原因,从表象上看,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从本质上看,则是由于个体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无法宣泄自身情绪、不能合理表达自身需求、缺乏对他人的共情沟通能力所致。而且,从年龄上看,“心源性”矛盾纠纷群体年龄跨度大,心理异常因素可能出现在青少年、中年、老年群体中;从职业身份上看,失业人员、学生、工人、农民、社会闲散人员居多。简而言之,“心源性”矛盾纠纷是由群众心理异常因素引起的,因矛盾冲突造成的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已经呈现出极端事件和潜在不稳定因素,且此类矛盾冲突从社会结构上看呈现无差异的特点。
针对上述现象,滨州市委政法委进行了专项调研,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心源性”矛盾纠纷化解的“滨州路径”,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滨州夯筑根基。2019年,滨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政法、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医疗保障、信访、工会、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印发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2019—2021)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8月,滨州市委政法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心源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2年,滨州市委政法委牵头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专班,研究出台《关于“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该项工作得到滨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滨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穆杰表示,做好社会心理服务这项工作,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挚情怀。
2022年6月25日,“滨州心语”基地、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并投入使用,主要致力于打造集社会心理服务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新高地。滨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窦彭波告诉记者,建立“滨州心语”基地的目的,就是通过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打造集“医、食、眠、游、护、康、养、学、乐、健”一体化的“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品牌,突出心理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为有效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滨州市在市直各单位分别设立78个心理健康科,配备专门编制人员,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初步建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多措并举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格局。滨州市已将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指标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评估、年底考核”的督导考核模式,定期通报反馈、督促整改提升,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取得实效。
此外,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专门开通“400-0543-525”心理热线,各县(市、区)同步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全天候公益服务。在全市中小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464个,配备心理健康咨询教师1400余名。市委政法委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评,已为全市431所中小学,38万多名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筛查,并密切关注学生精神状态、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管理、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服务。全市12个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心理门诊(精神科),79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心理咨询室,为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服务。
穆杰表示,平安是基,心安是魂,2023年,滨州市提出了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口号,滨州市将通过“心安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特定的“区域半径”中,践行和创新发展新时代的滨州“枫桥经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篇章。
用“心语”化解纠纷
为做到群众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化解,滨州市成立全市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专家库,建立“心理咨询师进基层网格”模式,建设网格员联系心理咨询师制度,发挥全科大网格优势,形成“宣传、教育、疏导、干预、赋能”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格局。
2022年5月28日,70岁老太太耿某在同村56岁老太太杨某家门前方栽种树木引起杨某不满,于是杨某将其树木往北移动。加之此前两人存在矛盾,在无人见证的情况下,耿某与杨某产生口角进而发展成肢体冲突。耿某不满被杨某殴打,当场拨打110报警,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到医院接受治疗。因事发现场没有监控设备,且没有人看到杨某殴打耿某,警方作出对杨某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对此,耿某一直愤愤不平。在街道、社区努力之下,通过亲情化解的方式,终于将耿某与杨某分别劝说至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深入交流、心理减压、情绪疏导等方式,引导双方以积极心态正确看待邻里纠纷,最终解开双方心结。杨某主动向耿某道歉,耿某也对自身问题进行了反思,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窦彭波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中,除通过心理咨询专家化解邻里矛盾,当地还会依托网格员等力量主动摸排、掌握诉求、化解矛盾,通过开展“百姓夜话”全面收集群众心理诉求和意见建议,累计开展“百姓夜话”17.8万场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532件,化解成功率99.9%,目前排查出的社会心理问题化解率100%。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滨州市还拓宽了问题上报渠道,创新研发“百姓管家”平安码,变“群众路上跑”为“数据网上跑”,群众“动手指”,事情“码上办”,目前全市225万余人注册平安码,反映心理问题1500余件,办结满意率99.7%。
用心理测评“考察”干部
“滨州心语”基地建成后,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医院迅速落地生根。随后全市各部门联动,共同致力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滨州市委组织部借助这一“东风”迅速推出关爱干部心理健康“向阳花”行动,并要求各级组织部门都要对新拟任提拔的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2022年7月,沾化区共有71名拟提拔人员,区委组织部门依托沾化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组织干部考察对象填写心理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对71名拟提拔、进一步使用人选考察对象开展心理健康评估。
张军是去年参加测评的拟提拔对象,他在接到开展心理测试的通知后感觉很突然,因为之前从没有过此经历,开始时他还有些紧张,很担心自己测出心理问题,导致考察结果不理想。但他通过扫码作题后发现,问题都比较新颖,没有标准答案,通过作答可以测出他遇到具体问题时的内心决断,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经过对张军日常了解、多方比对以及心理测评,他的综合表现为优秀,最终通过考察。
穆杰介绍,之所以要在提拔前进行心理测试,主要是考虑到当干部必须要心态好,否则就会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带情绪,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其次是干部在面对挫折时,如果心理不过关可能会选择逃避,还有可能会出现包容度差、难以与他人相处等问题,这些都与岗位要求不相符。
目前在滨州,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已被列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公职人员积极参加心理健康专业考试,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能够带动影响他人,提升市民整体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滨州市在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时特别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门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滨州市教育局还专门出台《滨州市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方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张娟(化名)为富源中心学校在校生,近期成绩下滑,不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在学校常与同学发生矛盾,老师将这些告诉张娟父母后,张娟却拒绝和父母交流,回家后就待在自己的房间。张娟母亲一度想带其去进行心理咨询,但是难以承担高额的咨询费用,后来发现社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免费咨询,于是就带着张娟来到沾化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找到心理咨询师吴力(化名)为孩子问诊把脉。起初张娟还非常抗拒,在吴力进行疏导后,张娟终于打开了心结。
张娟在接受治疗后说:“在接受咨询前,我压抑了太久,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在咨询后,我才发现自己存在很多的心理不良习惯,需要逐步纠正,现在心态比原来好多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滨州心语”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理事长杨笑坦言,作为专注心理健康的“心语”基地,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首要任务。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将协同社会各界,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