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淇滨区法学会创优服务功能积极融入社会治理

擦亮法治底色 助推平安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法学会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推动“所、站、室”一体贯通,“建、管、用”有机融合,不断创优服务功能,充分释放叠加效应,在政治引领上开创新局面,在智库建设上展现新作为,在法学研究上取得新成效,在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上开辟新途径,切实把各类社会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目标,擦亮了“法治淇滨”底色,助推“平安淇滨”行稳致远。


  规范建设,夯实“主阵地”

  淇滨区法学会按照“硬件建设规范化、软件建设标准化、支持保障常态化”的思路,统筹抓好各级阵地建设。以法学会骨干会员为主,吸纳相关部门行业专家组建了20余人的法律专家人才信息库,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为各级各部门咨政建言、提出对策建议。

  该区10个乡镇(街道)以法学会工作站为主体,整合具备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综治、信访干部和“五老”人员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互联网+”等方式,为党委、政府涉法涉诉事项提供意见建议,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132个村(社区)则实行“3+X”模式,即:由综治中心主任、包村民警、律师和若干“五老”人员或熟悉法律知识的志愿者等组成法律服务队伍,采取不定期坐班、走访、电话服务等方式,大力排查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常态化“零距离”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


  聚焦作用,发展“主力军”

  淇滨区法学会积极引导团体会员单位和法学会会员,切实开展好“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平安建设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引导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淇滨区法学会倡导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治理模式,在各村(社区)组建由“五老”人员、社区干部、致富能人等组成的评理员人才库,借助其人员熟、情况明、离得近、叫得应、威望高等优势,开展矛盾调解工作,筑牢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

  同时,该区法学会将矛盾化解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把矛盾调解过程变为矛盾双方学法、懂法、守法的过程,实现“调解一件、普法一片”的双赢效果。


  深度融合,打造“服务站”

  淇滨区法学会结合平安建设各专项行动,深入融合矛盾化解工作,依托区平安办“1+4+9”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法学会桥梁纽带作用和法学法律专业优势,广泛动员法学会会员深度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依托网格化治理,紧紧围绕创建目标,明确会员以网格为单元、辅助网格员为主力的创建模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网格“小平安”汇聚全区“大平安”。

  同时,该区法学会立足基层实际,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的热点、重点、难点,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法律服务站,着力防范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风险。全面规范区、乡、村三级法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无人律所”作用,重点推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不断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