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用好红色资源等积极建言献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欧阳黔森代表: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本报讯(记者庄德通) “建议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国家相关部门组建专班,定期督导,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带来了一份这样的建议。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作为知名作家,欧阳黔森始终对贵州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情有独钟,多年以来,他几乎走遍了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从他创作的《雄关漫道》到《伟大的转折》,再到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江山如此多娇》,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他对贵州这片土地的热爱。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他还到遵义、毕节、黔西南州和铜仁市的红色革命老区调研,与乡镇干部座谈,到村民家实地走访,重点针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区域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如何巩固红色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我认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要深入挖掘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着力用好长征资源、讲好长征故事、传承好长征精神。”欧阳黔森表示。

  他介绍,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如火如荼,与此同时,贵州还推出了红色文化旅游十大精品线路、首批10条最美红军线路、最美红军村落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已初见成效。但由于贵州地处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还不是十分便利,加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助力乡村振兴还需补齐短板、强势推进。

  他认为,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尤其应注重配套旅游设施的建设。他建议,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美丽村庄项目结合,围绕建设目标、历史、实际、功能、特色、时代等六个方面编制规划,全面统筹自然生态、田园空间与村寨风格和谐建设,把乡村振兴点打造成红色文化经典旅游区。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就要完善配套设施,让游客愿意‘留下来’,不仅是为了经济效益,也是为了让他们真正了解那一段烽火岁月,深刻体会红色革命老区老百姓与红军之间的深厚情感。”欧阳黔森表示。

  此外他还建议,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引入资本和市场运营管理,切实盘活红色资产、集体资产和群众闲置资产,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成新湘代表:探索非遗保护新方式加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本报讯(记者庄德通)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鬅毛针法第四代传承人、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建议制定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及评估机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非遗馆”)建设标准,并完善二者配套政策措施。

  成新湘介绍,近年来,非遗工坊和“非遗馆”在促进非遗保护、带动创业就业增收、推动非遗传承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相关部门推动下,各地加快了对非遗工坊与“非遗馆”的建设步伐,但目前存在建设标准、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非遗资源不只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还具备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未来将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特色产业的强大内驱力。”成新湘建议制定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及评估机制以及不同等级的“非遗馆”建设标准,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同时,采用政企合作模式,由政府投资建设“非遗馆”,鼓励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馆”具体运营,依靠市场力量,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就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此,成新湘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应积极探索非遗项目开发新模式,例如非遗文化进景区、景区+村落、公司+村落、传承人+村落、农旅融合等模式,实现“景”上添花。其次,扩大文旅融合,促进非遗文创产品研发,推动文博、文旅、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满足人们对文创产品的精神向往和市场需求。最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大力开发数字非遗、智能非遗,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的表达方式,例如湘绣非遗数字藏品、敦煌湘绣数字文创等。


钟团玉代表:探索畲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庄德通)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团玉穿着一身亮眼的“畲族凤凰装”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凤凰是我们畲族的吉祥物,凤凰装则是我们最具有代表性元素的民族服饰,这身衣服由畲族非遗传承人打造,我们共同的愿景就是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畲族文化的魅力。”

  钟团玉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武术(福安金斗洋畲族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畲族拳文化的传承发扬。她还创新性地将畲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融合,通过承接研学活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等,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钟团玉介绍,传统武术注重强身健体和技击性,往往观赏性不强,2016年,她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次表演给了她很大灵感,让她将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畲族武术节目表演,开发出了“周末农家乐+畲家三宝(即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畲族武术节目演出”的旅游路线。

  第一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钟团玉带来了多份建议,其中不少涉及畲族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钟团玉建议,对以畲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加强民族文化共享平台建设,建成投用福安畲族文化中心和一批文化融合发展展示馆,推动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回到家乡后我第一时间想做的事就是把两会精神传递到基层群众身边,认真履职尽责。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将继续带领村民探索畲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钟团玉表示。


江天亮代表:加强对里耶秦简暨秦文化保护开发研究利用


  本报讯(记者庄德通)2002年,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3.8万多枚秦简,数量是此前全国发现秦代竹简总和的10倍,总计20余万字,全景式展现了秦代县政运行及社会生活,填补了史料佚缺,让今人对秦朝政治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认知。里耶秦简是21世纪以来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对里耶秦简暨秦文化保护开发研究利用的建议》。

  江天亮介绍,20年间,里耶秦简从考古发掘之初到学术研究讨论再到国家展览推介,已在国内文博界树立起响亮的品牌声誉。里耶秦简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更是全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不过,目前这种不可复制的、具有世界唯一性的独特文化品牌,未能完全转化为湘西州乃至湖南省的亮眼名片,未能充分融入里耶镇以及湘西州文旅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对此,江天亮建议,首先应加大对里耶秦简的保护利用。积极关注里耶一号古井及秦迁陵县衙遗址保护与周边古迹的调查,推广宣传里耶秦简及秦迁陵县衙遗址。抓紧对里耶周边秦汉遗址的调查,如保靖四方城等地遗迹,弄清关系。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也应加大对秦文化研究中心和考古工作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其次,应加大对秦简文化资源向旅游产业资源转化的支持力度。文旅部门应加强指导,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沉浸式秦文化之旅项目落地。以秦文化为核心,做好“文旅+”功课,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让秦简记录的场景再现,打造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复活秦朝乡镇治理、农业农耕、军事文化、商事贸易等场景,开发出具有高层次旅游价值的文化产品,突出秦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实现秦简文化资源向旅游产业资源的转化。支持里耶博物馆和古城遗址创建国家第二轮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将里耶古城打造成秦文化知名旅游目的地。

  此外江天亮还建议,应加大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对《里耶秦简》的出版支持,尽快将简牍材料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全面做好里耶秦简的整理、保护、修复、研究、展览、传播、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学术界、服务全社会。


杨凯代表:加大力度支持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


  本报讯(记者庄德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积淀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水族双歌‘旭早’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马尾绣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历经千年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水书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在谈到水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杨凯语气中充满了骄傲。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杨凯建议,加大力度支持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杨凯介绍,三都水族自治县有水族人口约25.6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63%。近年来,三都县大力开发水族传统节日、饮食、民间赛事等特色民俗文化产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水族文化也遭遇着传统文化面临的一种共性困境:由于传统文化技艺的研习十分不易,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越来越少,一些极为珍贵的水族民间文化艺术正面临着断代、失传、后继无人的困境。

  为推动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杨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中国马尾绣研发基地”,出台对马尾绣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马尾绣研发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及经费的扶持力度。

  对于水族水书,杨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水书文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给予指导帮助,对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水书文献及部分馆藏精品水书文献,开展研究、翻译出版等工作,支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综合档案馆建设,为水书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