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五年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注重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上升4个百分点。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曹仁贤代表:建议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 鼓励民间自愿交易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建议,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积极鼓励民间市场主体自愿交易。
曹仁贤表示,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化平台。
“碳市场的覆盖范围、行业以及先后顺序是碳市场建设的关键要素,市场主体交易的活跃度是碳市场能否发挥减排效果和作用的关键。”曹仁贤说,这对防止碳泄漏,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实现公平减排,最终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曹仁贤建议,“十四五”期间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尽快明确纳入的时间节点及碳配额分配原则,完善并丰富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在现阶段全国碳市场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碳市场交易经验,进一步增加碳金融产品种类,并引入更多交易方式。建议全国碳市场设置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将拍卖的碳配额收入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节能减排项目。同时,鼓励民间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开放非控排企业、机构及个人进入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机制增强碳市场的覆盖面和活跃度,加快落实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他建议,政府牵头制定碳普惠体系管理办法,加快民间碳普惠体系建设,记录、量化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参与低碳场景、践行减排的行为。企业和个人可通过碳普惠机制获得官方认可的碳减排量,能自由进入碳市场实现碳减排量的交易变现,或通过政策支持、商业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价值,推动社会形成全面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李发权代表:建议进一步深化新安江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
本报讯(记者潘巧)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发权建议进一步深化新安江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
2012年,安徽、浙江两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并取得重大成效,这一实践经验被称作“新安江模式”,后在全国多个省份复制推广。
李发权介绍,休宁县抓住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契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县实现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指数不断下降、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产业经济发展不足。他建议,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将流域生态补偿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着重实施“造血型”补偿。比如,设立新安江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等领域;制定产业转移政策,实施由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帮扶制度,结合实际打造生态经济产业,支持新安江源头地区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建立特许经营机制等。同时,继续提高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参照公益林补偿制适度扩大补偿范围,将实施绿色有机肥、禁止使用除草剂的地区纳入补偿范围。增加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名额及护林补助标准,给予新安江源头区域居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或现金补偿等。
另外,李发权建议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出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技术标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数据平台,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
班果、王昆委员: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班果联合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王昆,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推动制定国家公园法的提案。
2022年8月19日,国家林草局发布研究起草的《国家公园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班果和王昆认为,该征求意见稿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但要真正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还需要坚实的法学理论作为支撑。
两位委员表示,国家公园是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自然保护通用模式,也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实践。以国家公园建设成就推动国家公园立法,健全完善国家公园法律制度体系迫在眉睫。
两位委员建议,通过国家立法,以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为统一尺度,指导规范国家公园群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标准,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推进共建共享,提升能力建设,促进合作交流。建议推进国家公园资源禀赋优势更多转化为地方产业优势。通过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吸纳原住居民、社会公众,直接加入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管理,共享国家公园带来的生态红利和福祉。建议强化国土空间治理、维护国土生态安全。通过建章立制,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通过立法,强化国家公园管理、国土空间治理,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李景虹委员:加强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推动白色污染治理
本报讯(记者李卓谦)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景虹提交了一份关于白色污染治理的提案。
李景虹表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建成了世界上相对完善的塑料循环利用体系,治理成效逐渐显现。但是从总体上看,要打赢白色污染防治攻坚战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亟须进一步提升废旧塑料的高值化利用水平。对此,李景虹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社会公众是软塑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当深入社区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塑料消费,鼓励消费者采用环保替代品,以制定国家统一认可的标识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公众对低值可回收物养成正确的收集和投放习惯。
其次,完善回收体系,实现废弃塑料应收尽收。建议进一步细化现行垃圾分类制度,增设低价值可回收物分类收集装置,增加城市的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基础设施,完善从塑料生产到末端处置利用的回收体系。鼓励行业试点创新,对探索改善软塑料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项目,给予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最后,制定行业标准,提倡易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设计,并构建软塑料再生利用体系,探索商业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