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提出了诸多意见建议。
王绍南代表——
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本报讯(记者潘巧)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围绕“完善农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小田并大田’试点区域提前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绍南介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稳定耕地面积,还要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这对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属于普惠制,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农民,补贴资金一次性补贴到农户。由于规模化种植越来越普遍,耕地大部分流转到种粮大户,实际耕种人与拥有承包权人逐渐分离,补贴资金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他建议,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按照“谁耕种、补贴谁”的原则,优化调整补贴对象,以实际耕种人实际种植面积作为补贴对象进行补贴。同时,鼓励种植绿肥作物,加大有机肥料含量,压缩化肥用量的投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王绍南所在的黄铺村作为安徽省“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地区,目前已经完成“并田”1500亩,占全村田块面积四分之一,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效果。不过,王绍南通过调研发现,在“小田并大田”试点探索过程中,虽然解决了“田块合并、土地平整”问题,但要真正实现机械强农,还需要解决水系、路网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王绍南建议,在推进“小田并大田”试点过程中,应提前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实行一体化推进,同步解决水系连通、路网建设等配套问题,全面提升高标准农田质量。
海国勇代表——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马付才)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唐河县种粮大户海国勇建议,进一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海国勇调查发现,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准则宽进严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许多负责人对财务、税务管理不熟悉,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没有经验,使得内部管理混乱,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资金遇到困难时,因为没有足够的被金融机构认可的可以用来抵押的固定资产,使得在银行贷款困难。
海国勇建议,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健全相应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准入门槛。第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健全农民专业技术职业体系,给予新型农民足够的职业认同感与荣誉归属感,并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大学生、乡贤精英等返乡创业就业,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第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融合发展。第四,因地制宜,做好科学发展规划,要合理利用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有效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打破固有的发展理念。
赵皖平代表——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报讯(记者汤瑜)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赵皖平表示,目前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问题较突出,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协同运转机制有待提升,他建议:
首先,加强规划引领,合理安排科学开发。推动农田建设立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把耕地、道路、排灌渠道、排灌站、输电线路、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其次,要加强信息化管理,整合资源强化管护。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建立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促进高标准农田信息与国土空间、水利、承包地确权颁证等信息衔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监测好、管理好。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确保固定资产不流失。同时,探索建立以“粮食产能提升”为核心的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最后,要打造示范工程,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提高耕地地力水平,通过深耕深松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同时,避免掠夺式耕作,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真正实现耕地质量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
陈淑芳代表——
创新保险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规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标准
本报讯(记者陈和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研究所副所长陈淑芳,围绕创新保险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规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标准提出相关建议。
经过调研,陈淑芳发现,当前,服务“三农”领域的保险存在风险保障不全面、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试点探索“保险+服务”应用领域拓展,通过建立涵盖风险保障、科技赋能、质量检测、产销结合等在内的保险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形成金融与“三农”互促共进的融合发展机制。
陈淑芳建议,有关部门可在总结宁波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动农业品质保险模式优化和复制推广。建议保险监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对农业品质保险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保险监管部门要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完善农产品品质保险服务体系,指导行业制定农产品品质保险示范条款,规范行业承保理赔服务标准。同时,建立农业品质保险联合推动工作机制,将特色农产品品质保险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引导农业种养殖户积极参保,扩大区域特色农产品品质保险覆盖范围。农业部门要积极提供农业品质管理、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持,推动品质保险与智慧农业发展、区域品牌建设等联动,提升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
此外,陈淑芳建议制定国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一标准,科学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各方加强养殖场减臭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广农牧排污循环利用和综合减臭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效益。
杨晓红委员——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讯(记者王蓉)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台联会长杨晓红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她提交的关于“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
杨晓红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目前仍存在“农村金融需求发生变化但传统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农业产业链中各方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两方面的矛盾。
对此,杨晓红建议,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银保监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普惠金融支持体系,统一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并维持稳定,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保险需求提供服务。加快推进政企联合担保融资模式,调动农企、农户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创新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宣传普及普惠金融知识,让农民群体认识到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同时,杨晓红建议,以稳定为前提,优化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首先,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在平衡各主体要素收入分配的同时,保障农户的基本利益。其次,地方政府要建立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定期开展监督考核工作,并督促企业定期将农产品销售分红发放给农户。此外,要积极拓展农户和村集体的参与入股方式,增加参与链上企业的“入股分红”和“二次分红”,引导链上企业和农民在资金利用、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上,实现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和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