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法学会探索会员工作站建设新路径

会员工作站联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提效能


  “野生鱼的宣传噱头虽然易受关注,但是也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规定,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内从事生产性捕捞的,收购、加工、销售法律规定的渔获物的,都会面临相应处罚……各位商家应尤其注意。”

  这是重庆市綦江区法学会餐饮商会会员工作站对餐饮商家开展的一场专门的普法宣讲。“北渡鱼”以麻辣鲜嫩闻名,是重庆市一道名菜。2020年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后,大多数餐馆都不再加工销售“江鲜”“河鲜”水产,但有极少数餐馆仍在“明知故犯”。得知此情况后,重庆市綦江区法学会餐饮商会会员工作站积极组织鱼类餐馆经营者开展长江保护法及“十年禁渔”相关政策的宣传,共同发出倡议,加强业内督查。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綦江区餐饮行业“江鲜”“河鲜”加工销售基本根治。这是綦江区会员工作站发挥实效的一个缩影。

  2021年1月,綦江区法学会在綦江高新区、区建材商会、餐饮商会、建筑开发协会设立4个服务企业会员工作站,2021年3月在21个街镇设立会员工作站。工作站成立以来,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贴近服务企业、基层和群众,不断增强法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022年,按照中国法学会的部署和重庆市法学会的安排,綦江区法学会启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设,并与会员工作站工作深度融合,为法学会会员搭建起参与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的平台,綦江区法学会各项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全天候服务+法治会诊”助力企业突破发展桎梏

  “设立服务企业会员工作站,主要目的是搭建好会员精准、快捷服务企业的平台,为服务企业依法经营、创新发展、预防风险提供法律服务,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綦江区法学会会长蒋华江介绍。

  服务企业会员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坚持“全天候提供法律咨询、每两月一次法治体检、每半年一次法治会诊”的工作思路,取得良好成效。

  工作站公示成员照片、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畅通同企业的联络渠道,在不影响工作生活的情况下,随时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一般法律问题当场答复,复杂法律问题最迟不超过10个工作日予以答复。每隔两个月,工作站组织法学会会员深入重点企业“一对一”提供“法治体检”服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依法治理情况,分析企业法律需求和风险点,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

  “法治会诊”则采取“两条线并行”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企业提出需求,工作站成员和企业代表就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解答企业咨询的意见和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依托政法部门定点联系民营企业制度,组织会员工作站成员和联系企业的政法领导干部走访企业,开展“法治会诊”。

  2021年,綦江高新区某新材料公司发生多名员工涉嫌多次盗窃贵重原材料的情况,公司主动与綦江区法学会联系。綦江区法学会收到企业求助后,立即通过会员工作站组织公安干警、律师等会员专家与公司多次沟通会诊,到企业开展法治教育,在各方共同协作下,数名违法犯罪员工投案自首。同时,綦江区法学会还指导该公司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全面升级安防设施。建材商会会员工作站在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时,得知建材企业经常遇到恶意欠款的问题,为此,綦江区法学会组织人员仔细研究企业销售、收款和追欠等环节存在的漏洞,指导企业完善合同、固定证据、依法追款。


  “深度参与矛盾化解+组建智囊团”充分调动会员能动性

  綦江区的街镇会员工作站目前有21个,与群众接触较为直接,面临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多样。在綦江区法学会的推动下,依托街镇会员工作站,綦江区法学会会员有效参与街镇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搭建平台,深入开展学习研究、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壮大会员力量、强化会员管理,同时也扩大了法学会影响,提升了法学会形象。

  针对基层治理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綦江区探索“三级和议”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级和议”机制以“德治”为基础,由和议员开展“一级和议”,二级和议由村委会来主导,设置“和议厅”作为专门场所,三级和议则由街镇党(工)委主导,作为解决涉及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民生政策等方面问题的重要平台。

  在这一过程中,綦江区法学会深度参与,建立了会员工作站联系指导制度,定期组织和议员进行法律培训,审查指导一级、二级和议卷宗,参与三级和议调解,逐级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值得关注的是,街镇会员工作站还坚持每月学习交流,组织会员开展宪法、民法典等内容的学习交流,组织会员深入调研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治、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完成研究课题11个,申报部级、市级课题3个。

  綦江区法学会还创办了“綦法思享会”,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和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组织会员开展调研交流,征集文章55篇,评选获奖文章19篇。组织会员参加“西部法治论坛”“渝西法治论坛”等区域性法治论坛,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7篇。


  “会员工作站+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实践证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基层具有强大发展动能且成效显著。如何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设的推进上,既充分体现出綦江区法学会工作特色,又迅速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效能?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綦江区法学会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深度融合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和会员工作站建设工作,利用会员工作站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化解一般性矛盾冲突,如遇到难以化解的重大矛盾冲突或者难题,则立即联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在服务发展大局、服务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彰显法学会力量。

  据介绍,綦江区委政法委、区委依法治区办、区法学会结合綦江实际情况,联合印发了《綦江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管理试行办法》,遴选首席法律咨询专家15名、法律咨询专家35名,并在区住建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卫健委、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单位开展合作试点。15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中,有3人还兼任了服务企业工作站站长。

  “根据合作部门单位的工作需求和各会员工作站收集的突出问题,綦江区法学会组织法律咨询专家组建工作团队,通过‘首席把脉、专家会诊、部门联动’的方式,从专家库中选定相关专家,共同组建法律咨询专家小组,参与重大项目审查3次,调解重大矛盾纠纷15起。”綦江区法学会会长蒋华江介绍。

  2003年12月,“凤冠橘”种植业主周某与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五个村民小组419户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合同签订后,周某以现金方式支付了2016年及以前的租金,但未支付2017年-2019年的租金。2019年底,出租土地的农民因周某拖欠土地租金发生纠纷,多次引发群体性行为,镇、村多次调解未能化解矛盾纠纷。

  2022年,綦江区委政法委和区法学会专门为此案组建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小组,力求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合法合情合理地化解矛盾,积极解决群众困难。綦江区法学会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中选定永城司法所所长潘华斌担任组长,从相关专家库中分别选择了区司法局、永城镇政府的干部以及重庆言实律师事务所专家律师为成员组成法律咨询专家小组。

  在潘华斌带领下,专家小组开展分析研判,明确“全力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原则,提出了具体处置的法律意见,并逐一实施落实:一是拟引导村民采用诉讼方式,解决争议和纠纷;二是鉴于村民经济困难,且本案社会影响大,拟由永城司法所为村民申请法律援助;三是由永城司法所引导言实律师事务所律师为群众提供问题梳理、法律咨询、证据收集、代为诉讼等法律服务,并立即按照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先收集相关材料;四是由专家小组主动就案件向相关法院进行沟通,争取在案件审判中体现民生保障,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五是由永城司法所对全镇类似问题进行排查,防微杜渐。

  通过专家小组的努力,先行起诉104件案件,通过司法所、援助律师多方努力,最终得以调解结案。周某承诺,除已起诉的104户外,所有起诉和未起诉农户都会按调解文书支付租金,有效维护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此外,专家小组还举一反三,对全镇的土地流转纠纷全面排查,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审查和完善,化解同类型纠纷5个,为群众挽回损失300万元,既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站点内涵提升、会员作用发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会员工作站,鼓励会员工作站做好‘规定动作’、做精‘自选动作’,同时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在基层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功用,提升綦江区法学会的影响力和工作能力。”蒋华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