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将“礼让和谐”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工作

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打造“枫桥经验”桐城模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发展新趋势,安徽省桐城市结合工作实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工作,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打造“枫桥经验”的桐城模式,连续13年获评全省平安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吴姓邻居为争住宅边界,把官司打到县衙。张家人写信到京城求告张英。张英收到信后,在信上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主动撤诉并让出三尺地,吴家见了非常感动,也让出三尺,两家人的礼让之举广为流传。

  2015年6月,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率先将“六尺巷”精神融入诉讼调解,推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形成“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2015年以来,该院共讲述“六尺巷”故事1500余次,引导当事人参观“六尺巷”文化墙和原址800余次,许多当事人表示深受启发,愿意配合法官做好案件调解工作。

  2017年,桐城市委出台实施意见,在全市推广应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实现建设标准、标识标牌、规章制度、“六尺巷”文化墙、调解队伍配备、软件资料“六统一”。检察、公安、民政、信访等11个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相继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打造具有桐城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品牌。

  在打造“六尺巷特色调解品牌”的过程中,为适应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桐城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内涵和外延提质升级,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打造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基本内涵、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主要体系、以“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为总体目标的基层治理品牌。

  有人曾说,“‘六尺巷’是世界上最宽的巷子。”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桐城市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落实在“六事六民”上,即党建领事聚民心、礼让和事育民风、村民说事畅民意、多元解事化民忧、网格管事惠民生、群力防事护民安。依靠广大群众,引导社会组织,整合治理资源,做实基层基础,预防化解风险,构建平安格局。

  桐城市把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作为凝聚基层治理的主轴,明确15名辖区派出所所长进入镇街党工委班子,226名民警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充分调动单元长、联防长、村民组长,做实无职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同时,推动三级综治中心、基层政法单位和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六尺巷”文化元素全覆盖,已建“六尺巷”文化墙600余面,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千余场次。

  “村民的事情自己办、众人的事情商量着办。”桐城市组建由“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乡贤、“五老”、“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村民说事会”,运用“说、商、办、评”四步法,建立说事事项、商议情况、承办责任、办理结果、满意评价“五个清单”。

  同时,整合信访、调解、仲裁、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及社会组织等资源,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在市镇村三级全面设置“六尺巷调解工作室”。紧扣“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在全市242个基层党组织选聘1599名网格长、7258名两长(单元长、联防长),构建“党组织+网格长(政法干警)+两长+住户”的网格治理模式,发挥政策法律宣传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四大员”的作用。

  此外,桐城市积极推动“雪亮+平安乡村”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建、部门联动、以建促用”建设模式,聚焦交通复杂路段、治安薄弱环节、人员密集场所等,新增视频监控点位2万余路。网上网下组建社区党员、商户、学生家长、安保人员、公交车司机等近4万人的“文都义警”队伍,分时段常态化开展重点区域巡逻防控。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将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预防化解矛盾,始终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同时突出新时代新方法,依托“六尺巷”文化街区,建设“六尺巷”法治文化中心、廉政教育中心、德治教育中心,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新基地”。突出新时代新元素,将“和为贵”的精神融入现代文艺创作,以黄梅戏、桐城歌为载体,编制创作系列法治文化小戏,打造基层善治“新阵地”。突出新时代新目标,加强与安庆市社会治理研究院、“六尺巷和解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合作,打造基层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