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杜开林

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记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杜开林


  “作为刑事法官,他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富含道德智慧的素养。虽然刑事审判很冷冰,但他内心很温情。他对被害人心存怜悯,对被告人爱憎分明;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更不会冤枉一个好人。”这是江苏最美法官评选组委会对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杜开林的评价。

  不足百字的评语,却道出了杜开林一生的追求。曾获评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最美法官等诸多荣誉的他,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懈奋斗,心中只有这一件事——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爱憎分明 伸张正义

  在江苏刑事审判领域,杜开林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型法官”。

  几年前,黄某兴等13名被告人在安哥拉境内持枪单独或联合实施绑架中国公民8起,累计勒索钱财117万美元。该案作为重大专案备受国人关注,南通中院指定由杜开林担任该案审判长。

  案件发生在境外,取证条件十分有限。“从接到案件那天起,他就每天泡在办公室,工作到夜里十一点都是常事。”南通中院刑一庭庭长臧建伟说,“他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很快就吃透了全部案情,起草了两万余字的庭审提纲,多次召开庭前会议,梳理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还为两名未请律师的被告人申请了法律援助。”

  开庭时,整个庭审虽然很顺利,但还有一名叫顾某峰的被告人拒不认罪。杜开林反复查阅案卷材料,终于在一摞高高的卷宗中找到了蛛丝马迹:顾某峰的一名同案犯供述,曾经收到顾某峰托人传来的一张通风报信的小纸条,上面写有“最近查得很紧,你们不要再作案了”等字样。

  “如能找到这张报信纸条的原件,无疑就是找到该案的突破口。”杜开林当即建议检察机关补充这一证据。

  一周后,经公安部与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联系,杜开林拿到了那张报信纸条的原件,纸条上的名字与顾某峰的签名一致。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顾某峰沮丧地低下了头。

  本着既要适用中国法律,又兼顾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杜开林花了一周时间,起草了该案80页计6万余字的判决书。该案一审判决后,在安哥拉当地华人区引起轰动,有力震慑了此类犯罪。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杜开林一直坚持铁证铁案的审查标准,做到每一份判决都让人心服口服。

  小贩侯某志因违规占道摆摊,被南通城管暂扣电子秤。当场要回电子秤遭拒后,他拔出水果刀刺死了年仅31岁的城管执法队员刘小兵。

  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的被害人家属,坚决要求“杀人者偿命”。而幼时受拐骗后被收养,如今以贩卖水果为生的被告人侯某志生活拮据,没有任何经济赔偿能力,再加上彼时社会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不满情绪,舆论上充斥着大量对侯某志表示同情的声音。

  时值刑法修正案(八)正式施行,杜开林大胆提出了对被告人侯某志判处死缓并限制减刑的意见。这一意见得到了审委会委员的一致肯定,该案也成了江苏首例限制减刑案。该案的判决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好评,网上跟帖量达60万余条,均称赞这一量刑结果体现了罪刑相当的原则。

  司法是希望,是利剑,也是安全的屏障。2018年1月起,杜开林的“利剑”瞄准了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在投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杜开林被抽调参加中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四督导组工作,督导工作期间表现突出获书面表扬。他指导审判的吴某寻衅滋事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扫黑除恶指导性案例。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是法官的生命。从事刑事审判14年,杜开林先后主办或参与审理的案件多达1500余件,无一错案,死刑案件核准率保持100%,获评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


  雷厉风行 严格执法

  2020年7月起,杜开林调任执行局主持全面工作。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考”,如何高效开展执行工作,成为摆在杜开林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雷厉风行的他,一上任便铆足劲钻研。除了规范优化执行工作各项流程、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管理外,他还依托信息化技术,牵头推出以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运用为基础,运用节点互通、数据共享、智能辅助、精准管控的“365”全流程执行无纸化办案系统。

  “‘3’是‘三个中心’,指通过集中扫描、案件材料中间库和数据处理这三个中心实现电子卷宗深度运用。‘6’是‘六个批量’,包括批量制作执行通知书、批量制作线下查控文书、批量回传线下查控结果、批量线上查控、批量制作谈话通知和批量送达。‘5’是‘五个模块’,实现财产分析智能化、案款管理智能化、繁简分流智能化、终本巡查智能化和执行公开智能化。”杜开林介绍,这套“365”系统让多件事合为“一件事”,高频事项从线下跑到线上,“数据多跑腿”显著提升了执行效率,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2022年4月8日开始,因疫情形势影响,南通主城区相继实施静态管理、居家办公。作为执行局负责人的杜开林主动留守单位,在办公室一住就是8天。在杜开林的带领下,全市法院4月份执行到位近8亿元,通过云集中、无接触等方式发放执行款近5亿元。

  执行工作驶入“快车道”,带来的是申请执行人的真金白银加速抵达。2022年,南通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43473件,执结38854件,共执行到位90.72亿元。办理保全案件18164件,同比上升34.82%,实际保全到位金额291.05亿元,同比上升65.34%。

  “仗剑严格执法 维护公平正义”,这是杜开林收到的一面特殊锦旗,包含着当事人的感激和满意。锦旗背后涉及的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执行标的是对32000吨螺纹钢这一特定物的履行。涉案双方于2015年签订买卖合同,当时钢材市场均价为2000元/吨,后因疫情及市场等因素,每吨价格飙升到4000余元。因价格过于悬殊,双方当事人一直处于僵持状态,甚至发生封堵厂门、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冲突。

  杜开林本着将“损害度降到最低、满意度推上至高”的原则,2021年历时一整年,奔走调研,“小火慢炖”,最终圆满化解了该案的执行之痛。

  这样的锦旗,杜开林及其执行团队两年间收到数十面。每一面锦旗,都是群众满意度的真实写照。

  执行不是软绵绵的绣花枕头,而是雷霆万钧的法律武器。工作中,杜开林始终坚持执行突出强制性,以打击拒执罪为突破口,捍卫司法权威,维护胜诉权益。2020年至2022年11月,南通全市法院判决拒执罪159件187人,占全省法院40%以上。

  新时代是接续前行的时代,更是创新的时代。在创新思维的导引下,杜开林和同事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举措,把一个个严重制约执行效率的“槛”,变成一扇扇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门”。


  理论实践 完美结合

  “他实现了审判实践与法学理论的完美结合。”华东政法大学胡玉鸿教授在举荐杜开林为江苏审判业务专家时如是说。

  作为中国法学会会员的杜开林,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尝试。他发表了60余篇论文,其中有十多篇法学论文在《法学》《法律适用》《人民司法》等期刊发表。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三等功各3次,获评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被选树为江苏政法先进典型。

  此外,杜开林牵头负责的“365”全流程执行无纸化办案系统先后获评“江苏智慧法治十大优秀案例”、2021年电子政务典型案例、2022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并由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和执行局联合向全国法院推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杜开林的金刚钻只有短短九个字:爱学习、能吃苦、肯钻研。

  2020年7月,杜开林到执行局履新时,法官助理孙宁璞惊呆了:新局长满满几推车的“家什”全是书。“文武之道就是一张一弛,有空多去图书馆坐坐。”杜开林向孙宁璞分享经验。

  为了尽快成为执行领域的“行家里手”,杜开林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常态化加班加点,把执行领域的各类法规、解释通读了一遍。两年多来,杜开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孙宁璞和执行局里的一大批年轻干警。如今,学习和调研在南通中院执行局已蔚然成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院经常会遇到各种新类型执行案件,但杜开林一直坚信事在人为,只有“不努力”的人,没有“办不了”的事。每当遇到困境,杜开林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办”。

  在一件走私普通货物罪案件的刑事财产刑执行中,承办人发现侦查中海关缉私部门冻结了被告人的两个离岸账户。因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的资金往来受到外汇管制,这类财产的执行没有先例可循,此案的执行一度陷入困境。面对经验上的盲区,杜开林和承办人一起钻研做功课,探讨协助扣划的路径,积极协调协助执行机关的帮助,终于成功将被执行人离岸账户中的近40万美元全部执行到位并上缴国库,这在南通市乃至整个江苏尚属首例。

  法官的良知是最好的法律,廉洁是法官良知的基础。干了多年审判执行工作,免不了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杜开林遇到过扬言“要给他点颜色瞧瞧”的被告人,也碰到过暗地里请他通融通融的当事人。

  杜开林最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中无惊。”他一直坚信,只要依法办案,凭良心做事,就没什么好怕的。在办理一起因寻衅滋事引发的故意杀人案时,被告人的姐姐给他送来一个装满10万元现金的茶叶盒,称如果她弟弟能轻判,这些都是酬谢。杜开林当即严词拒绝,并立即报告院纪检监察部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杜开林深知要切实解决执行难,队伍建设是最关键一环。成为南通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后,杜开林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履职保障和司法能力建设,对执行违纪问题,以零容忍态度查处纠正,全面提升执行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今,面对获得的一系列殊荣,杜开林谦虚地说道:“人民群众满意是褒奖,更是鞭策!今后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勇毅前行,做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新时代人民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