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22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黄文娟
有温度的裁判者
——记2022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黄文娟
在刚刚过去的虎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邱隘人民法庭副庭长黄文娟收获颇丰。她一口气拿下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22年度法治人物”、全国政法系统“双百政法英模”等荣誉称号,当选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并入选2022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
看到在央视颁奖台上的黄文娟,黄母对自己女儿的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曾经“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山妹子”已经成长为耀眼的明星法官。回望走过的路,黄文娟也曾有过挫折困苦与自我怀疑,所幸一步步蜕变,成长为一名坚定沉稳的骨干法官。这一路走来,不变的是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将温暖的人文关怀融入庄严的审判工作,最终成为一名有温度的裁判者。
温柔的力量
丈夫王先生是黄文娟的高中同学。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现黄文娟不一样。那时村里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后,都习惯用嗓门和拳头说话,但黄文娟会讲道理,还会帮着化解同学之间的摩擦。王先生至今都记得黄文娟给自己拉架的场面:“我的性格有些冲,但她是能拉住我袖子的人。”
进入法院工作后,新手黄文娟常怀疑,怎么选了这个职业。“因为她脾气温和,怕镇不住场面。”王先生说,但是有一天,妻子突然欣喜地告诉他,当天开庭,把当事人双方都说服了!
工作中黄文娟逐渐摸索到了自己的法官裁判之道——说理。“她调解有一手。”王先生自豪地说。黄文娟独立办案不久,院里给她颁发了“调解能手”的称号,因为她的调解率很高。“很多案子经她手,在诉前就能调解,不用再进入审判环节。”黄文娟的助理蒋明珉说。
关于黄文娟的调解功力,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大概就是同理心。“她总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充满耐心。”蒋明珉说,2022年的一起聋哑人借贷纠纷案让她印象深刻。
这起案件中,原被告都是聋哑人,为了避免开庭产生的额外手语翻译费用给双方带来经济负担,黄文娟先行组织调解。彼时正值疫情,各方通过在线文字调解时,黄文娟发现原、被告对长语句理解有障碍,于是就将一句话拆成五个短句,方便准确理解,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
“她很善良,见不得别人过苦日子。”王先生说,有一次,妻子遇到一个讨薪的农民工,因为拿不出证据无法得到赔偿,黄文娟将自己身上带的300多元现金全部给了她。
黄文娟身上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和她聊天让人倍感亲切,不过她的语速很快,像她走路的步伐一样,透着一股向上的生命力。“她做什么事情都很积极,上班是欢快地去,拿个快递也喜气洋洋,睡前还总要‘嘚瑟’一番才肯入睡。”王先生笑着说。
温柔的黄文娟这样理解法律:通过讲道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暴力。这是法律的力量,也是对她职业生涯的注解。
叛逆女孩踏上法律之路
让人意外的是,好脾气的黄文娟在评价自己时,却多了“叛逆”一词。她说,正是人生中的两次“叛逆”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1982年,黄文娟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一个小山村。在她的少女时代,同村大部分女孩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但黄文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异常执着,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也要勉力支撑孩子读书。
黄文娟顺利读到了高中。然而,当她看着早早外出赚钱的同龄人回家过年,穿得光鲜亮丽,还能给家里带来收入,心里满是羡慕。反观自己,花着父母的钱,成绩还不够拔尖。于是,一半愧疚、一半叛逆的黄文娟向父母提出辍学打工,被父母严词拒绝了。
那天,父亲破天荒地拉着她谈心:“你花了十几年都做不好读书这一件事,现在辍学去做别的,你觉得能成功吗?”一番话如醍醐灌顶,一下点醒了黄文娟。她从此沉下心学习,一路念到硕士毕业。父亲的这句话一直鞭策着她,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披荆斩棘,甚至在多年后,还帮她渡过了职业生涯中最煎熬的难关。
黄文娟的第二次“叛逆”是在毕业后,毅然跟着当时的男友王先生来到宁波,一个远到超出了黄母认知范围的城市。
初来宁波,黄文娟尝试过很多工作,去过律师事务所,干过企业法务,当过工厂业务员。但无论做什么,她都觉得不踏实,心中成为法官的愿望却愈发清晰。
第二年,黄文娟如愿考入法院。她至今都记得自己刚入职时的欢欣鼓舞。年轻的黄文娟没有想到,她的法官之路将面临不少挑战。
从未放弃过梦想
2017年,黄文娟刚生完二胎。虽有婆婆和丈夫帮忙照顾孩子,但她放不下新生儿,常常夜起。糟糕的是,体检时,黄文娟还查出了高血压。工作和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晚上没休息好,白天要办的案子却丝毫不减,疲惫的黄文娟差点晕倒在审判庭上。她总担心自己在开庭的时候再出岔子,又或者写不好判决文书。除此之外,她还要承受来自案件当事人的负面情绪。
多重压力下,黄文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渐渐萌生了换份工作的念头。
丈夫察觉到了妻子的低落情绪,为了疏导她的情绪,好几晚,他帮着妻子一起回忆,从选择法学,成为法官,一路走到当下。他提醒她,“真的愿意放弃曾经的梦想吗?”
直到今天,黄文娟依然记得那个晚上,她像往常一样下班,不经意间回头看到夜色中的法院大楼,突然感到强烈的不舍之情。这栋大楼里有太多回忆,承载着她的青春和奋斗、挫折与成长。
她想起第一次写裁判文书,怎么写都觉得不对,眼看到了期限的最后一天,她急得欲哭无泪,吃不下饭。同事发现黄文娟没来食堂,于是喊她一起吃饭。黄文娟终于忍不住哭诉,有个争议点始终写不顺畅。同事开导她,每个法官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就能掌握和适应了,不用焦虑。最终,她按时完成了任务。
后来工作中再遇到困难,黄文娟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个片段:“那时候都过来了,还有什么事情过不去?”
学生时代父亲的那番话又在耳畔萦绕: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丈夫也开解她,困难只是暂时的,换份工作或许依然无法摆脱焦虑,而她努力了十余年的法官生涯就真的烟消云散了。
一直以来黄文娟很感激丈夫的引导和鼓励,是他让自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但丈夫把她的坚守归因于她内心的信念。“人一生有一个信念很不容易,能一直坚守这份信念更是伟大。”丈夫说,黄文娟就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要帮她守护这份信念。
多年后,时任鄞州法院民三庭庭长的谢红丹这样评价黄文娟:心态真的很好。对员额法官来说,案件总是源源不断,最多的时候,手头未结案件可以高达两百多件。不少法官因此压力大到睡不着,尤其是碰到疑难案件。但她从未见过黄文娟愁眉苦脸的样子,她总是乐呵呵的。即便近年来成了先进典型,黄文娟也始终保持低调,多次受表彰却从来不往朋友圈发,同事的获奖报道倒是第一时间转发。
对黄文娟来说,最难熬的一关已经过来了,她工作起来愈发坚定,特别是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当事人的情绪。“法院是纠纷集中地,当事人都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上法院,有情绪很正常。”黄文娟说,疏导情绪和化解矛盾正是她的职责所在。
成为群众信任的骨干
2021年,鄞州法院成立“文娟工作室”,黄文娟带领团队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室在诉讼服务中心设有专门窗口,来这里的当事人从立案、审判到执行都由一名法官负责到底,当事人全程只需联系这名法官,不必再跑多个部门。除此之外,“文娟工作室”还负责执前督促,催促被告及时履行。创新机制下,工作室的案件平均审结时间缩短了40%。
渐渐地,“文娟工作室”在当地打响了名气,有老人拿着报纸上门,点名要找“报纸上的文娟法官”。他们只认黄文娟,经常关注她的动态,在她出差外地时,还会打听她什么时候回来,等着她来解决问题。
有时黄文娟很无奈,因为许多求助不属于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如处于公安侦查阶段的刑事案件,再如应由其他法院受理的案件。甚至有一回,一名住在杭州的老人来电询问,自己的案子能不能指定黄文娟审理。
面对这些当事人,黄文娟只能一遍遍释明相应的法律规定。她感动于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
如今,黄文娟身兼多职,除了忙于“文娟工作室”,鄞州法院还在她居住的社区设立了“文娟驿站”,为附近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的公益法律服务。此外,黄文娟还担任鄞州南部商务区“共享法庭”的负责法官和鄞州德培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并主持《文娟有约》普法栏目。
去年,黄文娟跑了两趟北京,分别登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2022年度法治人物”的领奖台。这两次出差的过程中,她见缝插针,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办了十几个案子。
对于黄文娟的“工作狂”模式,丈夫有些微词。偶尔他会抱怨妻子把家庭放在工作之后。但念叨归念叨,王先生还是和母亲一起揽下所有家务,为妻子扫清后顾之忧:“这些‘低端活’我来,教育孩子的‘高端活’她负责。”无奈的玩笑话里又透出一丝骄傲。
年逾不惑,黄文娟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抱抱两个孩子,我觉得特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