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春节消费“馅饼”成“陷阱”

  谨防春节消费“馅饼”成“陷阱”,治理力度不能松劲。各地各部门应对年货消费市场来一场“大体检”,及时开展消费市场打假治乱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消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公平有序、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春节历来是消费高峰期,却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辞旧迎新、置办年货、收发红包等时机设计骗局,给祥和的节日带来不和谐音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发力整治春节市场营销中的坑人套路,消费者也要心明眼亮主动远离消费陷阱。(1月12日人民网)

  近日,有媒体公开揭露了低价水饺、低价肉丸的原料来源及“生存之道”,通过走访多家冻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并深入食品生产一线,发现个别速冻食品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销售的猪肉水饺中添加鸡肉,肉丸产品中添加鸡脖泥、鸡架泥等行为,且并未在包装上注明。专家表示,使用鸡脖泥、鸡架泥等骨泥代替原有肉类的行为,本质是掺假和以次充好,会降低产品的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春节消费发布警示,岁末年初,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但低价并不等于实惠,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

  临近春节,各地消费市场热火朝天,线上线下优惠不断,许多人禁不住商家赠送、打折、返券的诱惑,开始抢购商品。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每逢节庆假日优惠促销,消费者举报商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的声音也会随之而来,伴随浓浓节日气氛而来的不一定是“馅饼”,低价优惠背后也有“陷阱”。一些低价促销看似“真实惠”,实则“设套路”,踩踏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涉嫌虚假夸大宣传、价格欺诈、销售假劣商品、仿冒混淆销售,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正常的商业竞争,对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干扰。

  谨防春节消费“馅饼”成“陷阱”,治理力度不能松劲。为确保群众放心消费,过上安心舒心的新春佳节,各地各部门应对年货消费市场来一场“大体检”。公安、市场监管、商务、网信等部门应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及时开展消费市场打假治乱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消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平台及商家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购、餐饮、培训、健身、美容等重点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春节期间扰乱市场、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依法重拳出击严惩违法行为,持续保持对市场乱象的高压严打态势,遏制春节消费市场乱象,切实维护公平有序、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确保群众放心消费、安心过节需要织牢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各网购平台、电信服务商、消费者协会等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切实负起责任,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氛围。电信服务经营者要对各类营销信息,特别是促销信息进行监测核实、动态管理,对涉诈异常信息加以封堵处置,堵住风险隐患。平台要加大对商家虚假宣传等套路陷阱的监管力度、曝光力度,消除市场乱象,努力构建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诚信经营是行业、商家立身之本,各行业组织、消费者协会要加强监督,促进行业自律,遏制行业乱象,护航春节消费。商家、经营者要遵循市场规则,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诚信依法经营,守住质量和合法经营的底线,注重品质提升,真正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买得舒心、用着放心。消费者理性消费、谨慎消费,警惕商家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促销行为,仔细辨别促销的真伪,防范各种消费陷阱,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积极进行维权,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欢欢喜喜过年。